证道经文:马太福音5:7 证道文字: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段经文:“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1-10)我们重点分享的经文是“怜恤人的人有福了”。为什么有福呢?“因为他们必蒙怜恤”,这种怜恤来自于神,来自于主耶稣基督,来自于圣灵的安慰和保守。 公元0年耶稣基督降生,到他三十岁公元30年的时候,耶稣基督就开始传福音布道,医治许多人的疾病。跟随耶稣的有三种人:第一种,认识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信他得永生,比如耶稣基督的门徒;第二种,希望耶稣基督把所有跟随他的人武装起来,发动起义,推翻罗马人的统治,来管理巴勒斯坦;第三种,希望病能够得到医治的人。 耶稣基督来到世上的目的是要拯救罪人。他要让打鱼的能够得人如得鱼;有疾病的、软弱的、缺乏爱的得到来自神的怜悯和慈悲。耶稣基督还把做人的八种福气告诉了所有跟随他的人,只要按此去行,就能得到神的怜悯和恩惠。八福我们已经讲了六个了,今天分享第七福,“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一、什么是来自神的怜恤 耶稣基督在山上告诉跟随他的人,“我战胜这个世界,建立属神的国度,不是要你们拿起武器,而是要你们谦卑下来、虚心下来,要哀恸、要温柔、要饥渴慕义,要做一个清心的人,做一个使人和睦的人,做一个为义受逼迫的人,做一个怜恤人的人。当你们能够做到这一切,在人生中完成这一切功课的时候,就能够成为属神的国度的子民”。这就是为什么主耶稣基督来到山上,将这八个宝训告诉世人的重要的缘故。 神藉着他的怜悯和怜恤,为要在我们罪人的身上显出他的能力,显出他的荣耀,显出他的慈爱来。因为我们本该死在罪中,却得到了我们本不配得的永生。我们都曾生活在肉体的情欲当中,照着身体和头脑的欲望而行,本应是可怒之子。但神满有怜悯,因着他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使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又靠着他的恩典拯救了我们。“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他叫你们活过来。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弗2:1-3)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耶利哥的治安情况很糟,在出埃及记中记载,以色列民离开埃及为奴之地,在摩西和约书亚的带领下,要进入到神所应许的迦南美地。约书亚带着以色列民遇到要攻打的第一个城池就是耶利哥城。第一,这城里的人犯了罪。第二,耶利哥人阻挡神的选民进入到神的应许之地。所以当耶利哥城被攻克以后,神咒诅这城,不再有这城,因此这个废弃的城池有很多强盗出没)。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路10:25-37) 以色列人中被掳到外邦后仍保守自己的信仰,没有拜外邦偶像,也没有与外邦人通婚的,再回到犹太地的时候,才可以被称为犹太人、以色列人。撒玛利亚人是什么人呢?恰恰相反,就是当时那些被掳到外邦的以色列人,与当地的人通婚之后所生的后裔被称为撒玛利亚人。他们被犹太人看不起,是低人一等的。我们领受这段经文,就能够看到怜恤人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了。是放下仇恨,放下偏见,放下一切的怒气,来体恤别人、爱别人的人。这样的人被称为是怜恤之人,怜悯之人。 二、神就是行怜恤的神 主耶稣基督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怜恤众人、怜恤罪人的美好榜样。主耶稣基督受十字架之苦,一共经历了七件事: 第一,被鞭打;第二,自己背起十字架;第三,身上的衣服被兵丁拈阄瓜分;第四,头戴荆棘冠冕;第五,他的肋旁被刺穿;第六,被钉在十字架上;第七,赦免人的罪。 我们思想一下,耶稣基督本是无罪之人,却在十字架上被钉,代替了人类所有的罪。他本该咒诅出卖他的人,反倒怜悯他们,祝福他们。“当下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这就是来自神的怜悯,没有仇恨,反倒为他们祷告、赦罪。为什么我们的神是满有怜恤的神呢?因为爱、怜悯、怜恤是神的本质属性。因为他是神,所以他必须爱;如果没有爱,他就不是神;因为有爱,他是神。 出埃及记中摩西曾在西奈山上与神同在四十个昼夜,得到了十条诫命,他是神所喜悦重用的人。“摩西说:‘求你显出你的荣耀给我看。’耶和华说:‘我要显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经过,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又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耶和华说:‘看哪,在我这里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我的荣耀经过的时候,我必将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过去;然后我要将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见我的背,却不得见我的面。’”(出33:18-23) 神对摩西说无论你求什么我都给你,摩西求了什么?求了肉身不能够承受之光,肉身不能够承受之荣耀。神是慈爱,是圣洁,是无瑕疵的。而人有这样或那样的过犯,没有办法承受神之光和神之爱。神的荣光如此之高,如此之强烈,是罪人之身不能够承受的。所以神告诉摩西,“当我从你面前经过的时候,我要用我的手来遮盖你,当我过去之后你能看到我的背影”。可见,神的本质是爱,是慈悲和怜悯。我们今天能藉着耶稣基督,神的独生爱子,得以坦然无惧地站在神的面前,因为神就是慈爱,神必怜悯、帮助、搭救我们。 三、为什么神要我们成为一个满有怜恤的人 首先,我们曾经也是犯罪之人。“我从前是亵渎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还蒙了怜悯,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时候而作的。并且我主的恩是格外丰盛,使我在基督耶稣里有信心和爱心。‘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然而我蒙了怜悯,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这罪魁身上显明他一切的忍耐,给后来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样。”(提前1:13-16)保罗如此见证神怎样搭救、怜恤了他,所以他也要如此怜恤人。他要放下一切的重担,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竿直跑。我们要学习效法耶稣基督怜恤人,是因为神就是爱,就是怜悯。 其次,我们自己蒙了神的怜恤。我们在神的怜悯和慈爱中得到了神的眷顾,所以要把这眷顾和怜悯给一切有需要的人。主耶稣来到世上,他找到了税吏,叫他们有得救的指望和盼望,怜恤体恤他们。主耶稣也遇到过妓女,当她被咒诅的时候,耶稣基督怜悯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8:11)我们曾经也罪孽深重,远离神,如今靠着主耶稣基督的爱、怜悯和怜恤,成为神所爱的儿女。所以,在世人面前我们也要显出怜悯、显出慈悲。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希伯来话叫作毕士大,旁边有五个廊子。里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在那里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耶稣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约5:2-8)这褥子要作为一个见证,随时随地提醒这个人曾经躺在地上三十八年,因着主的怜悯、怜恤,他就得到了医治。 今天有许多人,如同那三十八年没得医治的人一样,耶稣基督在他的面前显出怜悯,显出神的爱来。我们也当效法神这样行,神呼召我们要成为满有怜恤人的,在言语上、行为上,要显出神的爱和怜悯。 “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2:14-17) 再次,我们还应当怜恤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在旧约创世记有一个人,他几乎被自己的兄弟杀死,在旷野被卖到了埃及。但是神眷顾他,他在埃及作了宰相。埃及物产丰富,而他的家乡巴勒斯坦却遭遇饥荒,之前卖他的兄弟来到埃及希望能够得到一些粮食。这曾被弟兄卖掉后成为宰相的人,就是约瑟。如果我是约瑟,一定报复弟兄当年杀身、卖身之仇。但约瑟并没有,他与弟兄相认,彼此抱头痛哭,并安慰他的弟兄。我们也要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因为当他们伤害我们的时候,神却给我们预备了一条拯救、怜恤的路。 愿神祝福他自己的话语。愿神怜悯众弟兄姊妹有听道的耳朵和蒙福的心智。阿们!
主日聚会
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
——约翰福音 15:4
证道经文:士师记2:10-19 证道文字: 弟兄姊妹主内平安!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否在生活中经历过一种循环?比如,在某些方面犯了错,感到后悔,决心悔改,但过了一段时间,又再次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又后悔,如此循环往复。这种经历让我们感到沮丧和无助。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士师记2章10-19节的经文,记录了以色列民在信仰循环中的挣扎。在经文中,我们看到以色列民族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以色列人犯罪,神惩罚他们,他们受苦并呼求神,神兴起士师拯救他们。士师死后,他们又再次犯罪,这一过程不断重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循环中,让我们看到了神持续不变的恩典。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享。 一、神的恩典在悖逆中显现 以色列人虽然经历了神的奇妙拯救,从埃及的奴役中被拯救进入了应许之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人逐渐忘记了神的作为和恩典,陷入偶像崇拜和犯罪中。这不仅导致了神的愤怒,也让以色列人陷入到敌人的压迫之中。耶和华因以色列人行恶,就发怒,将他们交在仇敌手中,四围的人都欺压他们,他们极其困苦。神的惩罚不仅仅是来自于外在的压迫,还包括内在的痛苦和困扰,使以色列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为什么以色列人会一再陷入同样的错误?经文提到:“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士2:10)他们忘记了神,忘记了神的作为,忘记了神怎样带领他们出埃及,并赐给他们应许之地。健忘导致了他们的背叛,也反映了人性的悖逆、软弱和易变。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信仰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但神的恩典总是伴随着我们。当我们在神面前悔改,神就会伸出援手,引领我们回到正道。 大卫王的生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虽然犯下了重大的罪行,但当他真诚悔改后,神依然宽恕了他,并继续使用他。这证明神的恩典超越了人的软弱、失败。大卫在诗篇中写到:“神啊,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诗51:1)祷告不仅表达了大卫的悔改之心,也展示了神的慈爱和宽恕。即使以色列人背离神,神的恩典依然存在,在他们的悖逆中神的恩典依然显明。神并没有立即抛弃他们,而是通过环境、苦难来唤醒他们的心灵。正如诗人所说:“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诗103:8-10) 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各种试探和诱惑,有时会远离神。但神的恩典总是伴随着我们,即使在人生黑暗的时刻,神依然在呼唤我们,希望通过苦难使我们回转。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软弱而离弃神,陷入罪恶的捆绑中。当遭受苦难时,我们又会呼求神,希望他拯救我们。当脱离苦难后,我们可能又会忘记神的恩典,再次陷入罪恶之中。这种循环,正是我们罪性的体现。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罪性,正如以色列人的悖逆一样。我们不能自以为义,认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摆脱罪恶,只有认识自己,才能真正看到并倚靠神的恩典。 二、神的恩典在管教中引导 以色列人在反复的循环中仍不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随从别神,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惹动他的怒气。尽管神一次次地解救他们,以色列人却没有长久地悔改,很快又回到原来的样子。神兴起周围的环境来管教他们,但神的管教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引导和拯救。每当以色列人呼求神的帮助时,神总是会兴起士师来解救他们。然而,他们的悔改往往是短暂的,很快又回到旧有的模式中。 在生活中,神的管教也是为了我们得益处。当面临困难和挑战时,神希望我们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回归到他的怀抱。正如希伯来书所说:“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来12:5-6) 神的恩典始于他对以色列民族的拣选与应许。“耶和华的使者从吉甲上到波金,对以色列人说:‘我使你们从埃及上来,领你们到我向你们列祖起誓应许之地。’我又说:“我永不废弃与你们所立的约。”’”(士2:1)神的恩典并非以色列人配得的,而是出于他自己的主权与慈爱。他拣选了以色列人,将他们从埃及的奴役中拯救出来,带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这是一切恩典的起点,也是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基础。尽管以色列人不断背离神,但神的恩典从未中断。“耶和华为他们兴起士师,就与那士师同在。士师在世的一切日子,耶和华拯救他们脱离仇敌的手。”(士2:18)神的怜悯与拯救是如此真实,他总是垂听以色列人的呼求,兴起士师拯救他们。这种拯救是出于神的慈爱与怜悯。 神的恩典是如此丰富,他没有因为以色列人的悖逆而放弃他们,而是不断地管教他们、指引他们、拯救他们。整卷士师记记载,神在以色列人离弃他之后,仍然多次兴起士师,如俄陀聂、以笏、底波拉、基甸等,拯救他们脱离仇敌的手。这些士师的兴起,正是神恩典的体现。每一次拯救,都是神对以色列人的一次提醒,希望他们能够回转归向他。我们之前分享的基甸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但神选择了他,使他成为一位大能的勇士。基甸起初非常胆怯,但在神的鼓励下,他勇敢地带领以色列人战胜了米甸人(参士6-8)。基甸的经历告诉我们,神的恩典不仅在于拯救,还在于使用那些看似普通的人成就非凡的事业。 把视线再拉长一些,我们就会看到神的恩典不仅体现在对以色列人的拯救中,更体现在对全人类的救赎计划中。士师记第2章中说:“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侍奉诸巴力,离弃了领他们出埃及地的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去叩拜别神,就是四围列国的神,惹耶和华发怒。”(士2:11-12)以色列人的悖逆,最终指向了人类的罪性。然而,神并没有放弃人类,而是通过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完成了对全人类的救赎。使徒保罗说:“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罗3:25-26)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是神恩典的最终和完美体现,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人类的罪付上了代价,使我们得以与神和好。 三、神的恩典在循环中持续 以色列人从悖逆到受苦,再到呼求神的帮助,最后被神解救的循环不断重复,显示出神的恩典是持续的,即使在以色列人一再背离神的情况下,神依然没有放弃他们。从士师记中可以看到,每一次神的拯救,都是以色列人成长的机会。他们虽然多次陷入悖逆的循环中,但每一次神的拯救,都在提醒他们要倚靠神。神的恩典是信实的,即使以色列人一再背弃神,神仍然信守他的约。神与以色列人立约,应许将迦南地赐给他们,这约是永恒的。即使以色列人背约,神也不会废弃他的约。神的恩典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是永恒不变的。 神的恩典是及时的。每当以色列人呼求神的帮助时,神总是会及时回应。神兴起士师来解救他们,使他们脱离敌人的压迫。神的恩典总是恰到好处,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临到。神的恩典是救赎性的,神通过士师来解救以色列人,使他们脱离罪恶和压迫。最终,神通过耶稣基督完成了终极的救赎,使我们得以与神和好。 在士师记中我们看到以色列人的恶性循环,也看到神不变的恩典。神的恩典在悖逆中显现,神的恩典在管教中引导,神的恩典在循环中持续。生活中我们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循环?是否也曾在犯罪和悔改之间徘徊?是否也曾忘记神的恩典,陷入世界的诱惑中?或许我们没有去拜偶像,但可能在其他方面软弱,比如,贪婪,我们是否过于追求物质,忽略了神的主权?嫉妒,我们是否因为比较而心生不满,忘记神的恩典?愤怒,我们是否容易发怒,伤害身边的人?懒惰,我们是否在服侍神的事上懈怠?我们可能在这些方面犯罪,然后受苦,再悔改,得到神的赦免和帮助。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再次犯罪。这个循环提醒我们,要时刻警醒,倚靠神的力量,避免陷入罪的循环。正如以色列人在士师时代倚靠神的恩典走出困境一样,我们也可以倚靠神的恩典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们需要持续寻求他的帮助,无论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心灵上的困扰,神的恩典都帮助我们。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白神的恩典,并激励我们继续寻求他的帮助。要警醒自己,时刻祷告,求神帮助我们抵挡试探,避免犯罪。我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打破罪的循环,但圣灵可以帮助我们。让我们求圣灵充满我们,引导我们行在神的旨意中。加拉太书说:“我说:你们当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了。”(加5:16) 以色列人之所以陷入循环,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失去了先辈的记忆,忘记了神的作为。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将神的恩典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知道神的信实和大能。在提摩太后书中,保罗嘱咐提摩太要将所学的真理传给可靠的人,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教会的嘱托。提摩太是保罗的学生,他在保罗的教导下成长起来,成为了杰出的传道人。保罗对提摩太的嘱托,实际上是对我们所有人的嘱托。每个人都有责任将神的恩典传递下去,让更多的灵魂得到拯救,更多的人得坚固。在教会中弟兄姊妹要互相扶持、劝勉,共同追求圣洁的生活。在家庭中,父母有责任将信仰传递给子女。在生活工作中,我们也有责任分享神的爱和恩典。信仰的传承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教导,更是生活中的榜样。当我们用自己的生命见证神的恩典时,周围的人也会受到感动,从而更加坚定地跟随神,使我们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看见神的恩典。阿们!
证道经文:约翰福音13:1-20 证道文字: 约翰福音13章1-20节记载的是主耶稣所做的一件美事,也是门徒们没有想到的一件事,就是主耶稣给门徒洗脚。不是门徒给老师洗脚,而是夫子来给门徒洗脚。所以“挨到西门彼得,彼得对他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耶稣回答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约13:6-7)耶稣告诉彼得要顺服、要谦卑,要接受耶稣给他洗脚这件事情。“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约13:8)按照常理,老师确实不能给学生洗脚。当主给彼得洗脚时,他是不舒服的,所以才这样说。“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西门彼得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耶稣原知道要卖他的是谁”(约13:8-11)。 在这段经文中,耶稣给门徒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也给今天所有人留下了一个好的榜样,就是彼此洗脚。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享。 一、在亲人之间彼此洗脚 就是指父母和儿女,兄弟和姊妹之间彼此洗脚。保罗曾经劝勉教会,也劝勉所有信耶稣基督的人“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弗6:2-3)。这是十条诫命中唯一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在申命记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耶和华神藉着摩西的口告诉以色列民,他们要遵守主的话就得福,无论打仗也好,在城里也好,在家中也好,无论干什么,都会蒙福。但如果他们不遵守主的话,主会给他们惩罚,他们在哪里都不会得到平安(参申7:12-24,8:11-20,11:8-28,28,30)。这一条诫命不只要求作儿女的要孝敬父母,也要求“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4)。 在这方面,有两个见证与大家分享。有一位神的仆人,他从小被严父管教,心里慢慢对父亲积聚了怨恨,青少年时期他甚至学习武术与父亲对着干,但其实父亲虽然严厉却很善良。后来他就去教会寻求主,最终,他在17岁时信主。信主之后,他认识了耶稣的宝血,彻底地悔改。他回忆说,信主之前,父母有大事小事都不会和他商量,等他真的谦卑悔改顺服耶稣了,父母凡事都是先找他商量。这是因为他里面有了谦卑,有了顺服和温柔,能够尊重父母的权威,能够孝敬父母。 还有一位弟兄,因从小父亲全心工作不顾家庭而对父亲有了怨恨,特别是17岁时因为一场重病而辍学,他更加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父亲,慢慢变成了一个充满抱怨的人。后来,他来到教堂寻求神,虽然也参加敬拜和聚会,可心中的苦毒、对父亲的怨恨一直无法消除。当他进入神学院,开始全职服侍之后,心里仍然有沉重的负担,无法和同学们一起敬拜神、喜乐地歌唱舞蹈。一位属灵长辈得知此事后,为他祷告,也为他分析,劝诫、帮助他。有一次假期他要回家,这位属灵长辈就让他借此机会祈求父亲的原谅,一定要得到父亲的祝福。于是这个孩子亲笔写了一封信,信是以父亲的口吻祝福儿子。放假时,他把信带回家里求父亲以这封信来祝福他,父亲就拿着信念给他听。当父亲读到对他的祝福的时候,他的心就被打开,开始痛哭流涕,他接纳了父亲,也开始原谅父亲,那从小积累在内心当中的怨气完全被主的爱所融化了。开学回到学校,他开始和所有的弟兄姊妹一起庆祝,赞美、敬拜神,完全被圣灵感动和充满。他的同学都说很难想象他能有这样巨大的转变。 我们作父母的一定要帮助孩子学会孝敬自己,因为孩子越孝顺父母,父母给他的祝福越多,他就越能得到神爱的浇灌。所以经文说:“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4)父母对儿女的教训和警戒一定也是带着神的爱和恩典的,如果父母里面没有爱,那给孩子的就是一种强势的压力。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要彼此洗脚。 今天我们应当谦卑地到耶稣基督的面前。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君王弥赛亚。君王本是至高荣耀,是与父神同宗同荣同受敬拜的,但他为了完成父神拯救人类的计划,自己甘愿降卑,道成肉身,选择了贫穷的家境,然后行走在加利利,呼召门徒,传讲天国的福音,直到被自己所爱的门徒出卖,被最爱的门徒三次不承认,最后背着十字架走向各各他,为我们献上了生命。这位救主,在他离世之前,因为爱这个世界属于自己的人,因为爱门徒,所以能够端水来给门徒挨个洗脚。每当读到此处,我脑海中都是猜想耶稣洗的第一个门徒一定是犹大,耶稣擘饼蘸葡萄酒也是先给犹大。为什么呢?因为耶稣知道这个人未来的结局是什么,知道他的灵魂将来去哪里,所以耶稣把这份厚重的爱给了犹大,就是要让他悔改。作为父母的我们要藉着主的话来养育和教导我们的孩子,引导孩子从小走正路。告诉孩子要怎么离开罪,要爱耶稣,要孝敬父母,作一个走正路的人。 二、在主仆之间彼此洗脚 耶稣为门徒洗脚也让我们思考,在主人仆人之间,老板和工人之间,也要彼此洗脚。“你们作仆人的,要惧怕战兢,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好像听从基督一般。不要只在眼前侍奉,像是讨人喜欢的,要像基督的仆人,从心里遵行神的旨意,甘心侍奉,好像服侍主,不像服侍人。因为晓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赏赐。你们作主人的待仆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吓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和你们同有一位主在天上,他并不偏待人。”(弗6:5-9)这是主仆之间的关系,仆人对待主人是完完全全的忠心和顺服,主人也不能威吓仆人。 保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仆人在生活中对主人无微不至地照顾,打理主人家里的一切事物。在主的教导中,仆人做这件事情要甘心去做,像是给主做,不是给人做。如果不是给主做,而像是给人做的,那就是做在表面上。做基督的门徒,心里不能有怨言,做事就要像给主做一样。我们要像那个来到主的脚前哭,然后用自己的头发去擦的有罪的女人(参路7:37-38);也要像那个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的迦南妇人(参太15:27);还要像那个“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的百夫长(参太8:8)。主耶稣喜欢我们的信心,我们的谦卑,我们的顺服。保罗说:“不要威吓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和你们同有一位主在天上,他并不偏待人。”(弗6:9)在地上人和人虽有主仆之分,将来到天堂没有主仆之分,都是一样的,都要按照自己的行为在主的面前领取奖赏。如果你的老板不信主,你每天不仅要服侍他,还要愿意服侍他。无论你的主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在你的心里都要有基督耶稣的心肠。 三、在兄弟之间彼此洗脚 耶稣说:“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太5:20)一听到文士和法利赛人,我们脑海中第一个反应就是假冒为善,我们不能像文士和法利赛人。但是在耶稣的教导中,说文士和法利赛人有一个优点,就是他们研究律法很严谨。他们天天读圣经,研究律法。但他们只是教导别人,自己却不遵行,把担子搁在人的肩头上,自己一个指头都不肯动。这是主责备法利赛人的地方。耶稣要求门徒胜过法利赛人的义,是指不仅要像法利赛人一样严谨地、认真地读主的话语,而且还要把这话语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不只是告诉别人遵守,自己要首先遵守,这样才能够进入天国。 耶稣讲的是如何进天国,文士和法利赛人教导百姓的是如何在地上履行律法,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耶稣是带着权柄、带着爱、带着对父神的顺服和谦卑教导的,所以他和法利赛人的教导是不一样的。天国的道路,就是基督徒的方向。耶稣继续说:“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太5:21-22)向弟兄动怒在主的里面神是不接纳的。“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太5:22)拉加和魔利都是亚兰语,翻译过来就是“废物饭桶和笨蛋”。这是指主禁止一个爱主的门徒动怒,更不能骂弟兄,否则结果是难免地狱的火。“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太5:23-24)就是说在读经、祷告、服侍、献祭之前,如果你得罪弟兄了,先要去道歉,主动取得他的谅解,与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礼。“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太5:25-26)这是主给门徒的非常高标准的教导。 耶稣为门徒洗脚给我们留下的榜样,就是要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真实地去原谅自己的弟兄。不能去埋怨、抱怨他,这是主所不喜悦的,会让我们内心得不到喜乐和平安,无法释怀,不能被圣灵充满,也没有办法向主献上完美的赞美。耶稣基督的教导就是来解决我们目前处在这种光景当中的问题,主内弟兄姊妹之间要彼此洗脚。 约翰福音21章1-18节记载了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向七个门徒显现的事情。这是耶稣从死里复活之后第三次向门徒显现。经历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门徒却都睡着了,经历了耶稣被拿时门徒四散,经历了彼得三次不认主,复活之后的主耶稣仍然爱他的门徒,并且向他们显现。几个门徒一夜打鱼并没有打着什么,“天将亮的时候,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耶稣就对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耶稣说:‘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他们便撒下网去,竟拉不上来了,因为鱼甚多。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对彼得说:‘是主!’”(约21:4-7)每当读到这段经文,我都特别感动,平时深深爱主的那个门徒,他的属灵生命反应非常灵敏。“他们上了岸,就看见那里有炭火,上面有鱼,又有饼。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西门彼得就去,把网拉到岸上,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耶稣说:‘你们来吃早饭。’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他‘你是谁’,因为知道是主。”(约21:9-12)那顿早餐中耶稣一再和自己的门徒说话,这也是一种洗脚。耶稣在逾越节的前一天晚上是拿着水给他们洗脚,今天是端着饼和鱼来,用话语来为他们洗脚。耶稣没有埋怨他们此前的软弱,而是来补足门徒的缺乏,他知道他们毫无所获,没有饭吃,就为他们准备了饼和鱼。 四、我们要彼此洗脚 1.超越的爱 当耶稣与门徒吃完了早饭,耶稣三问彼得爱主之心。耶稣问彼得:“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约21:15)意思是问彼得准备服侍神,还是要重操旧业去打鱼。因为彼得一直是爱耶稣的,“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约21:15)同样是爱,耶稣口里说的爱和彼得回答的爱不一样。耶稣问彼得的爱,是深爱,是像耶稣基督一样舍命的爱,而彼得回答耶稣的爱是一个情感的爱,是兄弟姊妹有血肉之情的爱。 耶稣要求我们的爱不是停留在情感层面上,一定要超越这份情感,正如耶稣所说的:“你们爱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姊妹超过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参太10:37)。 2.耶稣的三个托付 主耶稣告诉彼得要有超越爱弟兄姊妹的情感,“要喂养我的小羊”,并且一连三次都是如此。耶稣给彼得的嘱托不一样:第一次是“你喂养我的小羊”,第二次是“你牧养我的羊”,第三次是“你喂养我的羊。这就是耶稣给门徒的嘱托。 弟兄姊妹可能会认为“喂养主的小羊”是牧师的工作。其实,这与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有关系,你可能不是传讲神的话语,也可能不是给弟兄姊妹施洗,也不是到医院去探望谁,但这些工作每一个弟兄姊妹都是要做的,因为这是主给我们的嘱托。 3.完成托付 马太福音第25章耶稣讲到绵羊和山羊的分别,“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太25:33)。耶稣对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太25:41-43)左边的人“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太25:44-45)。 耶稣基督告诉我们彼此洗脚,不仅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形地端着水盆送上毛巾,孩子给父母洗脚,夫妻之间互相洗脚,父母用主的话来养育儿女,更重要的是要我们把这些事情施行在生活当中。不仅是讲道理,而且要去做,并且是心甘情愿地去做。弟兄姊妹或许家里有年迈的父母,身边有生病的兄弟姊妹或朋友,我们要以爱主的心去爱他们,去爱主的小羊,去喂养主的小羊。 今天,分享完这段经文,我们回去以后就以服侍耶稣的心来服侍自己的父母、兄弟、朋友,并且任劳任怨。因为服侍他们,就是在服侍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变成右边的那群义人,“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35-40)这才是在主面前谦卑的服侍,这才是主的门徒,这才是彼此洗脚。 弟兄姊妹,耶稣的话语是让我们去实践的。耶稣“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8)。耶稣在父神面前谦卑,也在父神面前顺服。今天,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是给主做,不是给人做。我们要像耶稣基督服侍我们一样,谦卑顺服地在耶稣基督宝血十字架前服侍,这才是蒙父神所喜悦的。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主赐的永远的喜乐和平安!愿主的话能够融入在我们的血液里面,让我们成为站在耶稣右边的被主所奖赏的人。阿们!
证道经文:哥林多后书4:1-6 证道文字: 父老弟兄姊妹,主内平安!我们接着分享哥林多后书。保罗在第二次旅行布道途中来到哥林多这个城市,建立了教会。在他离开以后,哥林多教会出现了很多问题,保罗就写了哥林多前书,在信仰、团契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给予归正。但是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读了保罗的书信之后并没有悔改,反而对保罗的身份提出了质疑。因此,保罗又写了哥林多后书,解释他与哥林多教会的关系,并劝勉那里的弟兄姊妹。 今天我们选取的经文是哥林多后书4章1-6节。每一个基督徒都是得蒙耶稣基督宝贵救恩的人,这是我们生命真实的经历,也是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所作的见证。藉着这宝贵救恩的光照,使我们更多地认识神,认识真理,也更多地认识自己。 一、明确职分 保罗说:“我们既然蒙怜悯,受了这职分,就不丧胆”(林后4:1)。作为基督徒,我们有时会因自己的信仰遭受一些质疑:当我们与人分享福音的时候,可能会被认为是别有用心;当我们向人表达关心的时候,可能会被认为是另有所图。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职分没有清楚的认识,可能就会变得沮丧,甚至迷失自我。面对哥林多教会的质疑,保罗对自己的职分有清楚的认定,就是宣讲耶稣基督的救恩。他深知这职分是从神而来,所以他并没有因服侍对象的态度而胆怯或丧胆。 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会有不同的身份。比如在家庭中,我们的身份可能是丈夫或妻子,同时又为人父母或为人儿女。基督徒是我们在信仰中的身份,耶稣基督的救恩带给每一个基督徒属灵层面的身份认定。 每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可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挑战。上周一位姊妹和我分享,她在工作中遇到了挫折,希望让同事们去做。我告诉她,有时工作会挑战我们对信仰的持守,我们能否在看不到希望、不被人理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做有价值的事情?因着信仰的指引和约束,我们晓得在工作中应当尽心尽力,我们不会因别人的夸奖而自满,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批评而灰心。基督徒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赢得周围人的掌声,而是要在神所赐的职分上尽忠。 二、弃绝暗昧 从创世记可以知道,亚当和夏娃一开始在伊甸园里生活的时候,他们与神有着美好的关系。然而他们的内心却不满足,面对撒但的诱惑,他们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当神呼唤他们的时候,他们“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神的面。”(创3:8)亚当和夏娃从神所赐的职分堕落到罪恶当中,他们也因此被神逐出了伊甸园(参创3:22-23)。 但是,耶稣基督的救恩照进我们心里,引导我们来到神的面前认罪悔改。如罗马书所讲:“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3:23-24)神称我们为义,就是要让我们从罪人的身份回归到义人的身份。我们从神领受了义人的身份,就要珍惜并忠于这宝贵的身份,“将那些暗昧可耻的事弃绝了,不行诡诈,不谬讲神的道理,只将真理表明出来,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荐与各人的良心”(林后4:2)。 所谓暗昧可耻的事,就是与基督徒的身份不相称的事,如行诡诈、讲谬论等。因着耶稣基督的救赎,我们不再被罪捆绑,而是按照圣经的教导远离暗昧,追求过圣洁光明的生活。基督徒的灵修就是一个远离黑暗就近光明、远离罪就近神的过程。灵修并不是让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让我们安静自己,用心灵和诚实来思想神的真理,摆脱罪对我们的辖制。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落入这样的困境,就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一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容易选择逃避。但是,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作为基督徒,我们需要祈求神赐给我们智慧,使我们能够认识到问题的根源,也需要神赐给我们信心,使我们有勇气面对问题,并且以神的真理为标准来解决问题。我们如此行的时候,就是在见证信仰,见证神的真理。 保罗说:“如果我们的福音蒙蔽,就是蒙蔽在灭亡的人身上。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林后4:3-4)蒙蔽的对立面是启示。神向我们启示他自己,引导我们认识真理。然而人心因着罪的影响被蒙蔽起来,拒绝领受从神而来的真理。当人被蒙蔽的时候往往会表现为两个极端:极度骄傲或极度自卑。骄傲的人自以为义,目中无人,也不愿意聆听神的真理;自卑的人迷失自我,不知道寻求神的真理和启示。骄傲也罢,自卑也罢,被蒙蔽的人最终得到的都是灭亡。正如主耶稣所讲:“任凭他们吧!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太15:14) 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第一卷第一章讲到人类的认知分为两类:对神的认识和对我们自己的认识。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我们的认知都绕不开这两方面。基督徒所要做的就是聆听神的启示,顺服神的旨意,脱离黑暗,进入光明,建立属神的信仰和生命。 三、传扬真光 保罗说:“基督本是神的像。我们原不是传自己,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并且自己因耶稣作你们的仆人。”(林后4:4-5)保罗的生命被耶稣基督改变,他甘心乐意服侍哥林多教会的弟兄姊妹,向他们传扬耶稣基督。我们需要走出自我,把生命交托给神,让神来定义我们生命的意义。并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神眷顾我们,赐下机会和恩典让我们经历生命中无数的美好。 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我很感恩能在海淀堂服侍。在服侍的过程中,很多弟兄姊妹帮助我,支持我,为我代祷。我深知弟兄姊妹对我的关心源于对神的爱,我应该更敬虔地爱主,服侍主的教会,以此来回应弟兄姊妹的爱。我们被神的爱引导,来到教会,加入团契或小组,无论我们在这里是分享恩典还是领受恩典,都要记得这恩典的源头是神。当我们如此思想的时候,就会有属灵层面的看见,也是我们走出自我的一个过程。 经文讲到:“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林后4:6)这让我们想到神的创造。“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创1:1-4)光的到来标志着世界的到来,我们目之所及皆为神的创造。 我们也要看到,这个世界还有许多忧伤的心灵需要神的安慰,许多迷失的灵魂需要神的拯救,许多幽暗的内心需要神的光照。盼望那照在我们心里的真光可以临到更多渴慕光明的灵魂,也盼望弟兄姊妹以圣洁的言行为真光作美好的见证。正如保罗的劝勉:“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腓2:13-16)。愿神祝福他的话语,也祝福听他话语的每一位弟兄姊妹。阿们!
证道经文:罗马书1:1-7 证道文字: 新年伊始,和大家一起分享罗马书。罗马书对教会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领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自传《忏悔录》中讲过他归信基督的经历。他年轻时放荡不羁,有一天他漫步在花园里正在为信仰彷徨时,听到耳边响起清脆的童声,重复着说:“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于是奥古斯丁急忙回到他起床时放下圣经的地方。他在书中说:“我急忙打开它,默默地读着,我的眼睛看到的第一段,那是罗马书13章13-14节:‘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意思是说,我们要像生活在白天一样,不要有暗昧的行为,举止得体,不要狂欢和酗酒,不要不道德和放荡,不要争吵和嫉妒。要穿上主耶稣基督,不要总想着如何满足罪恶本性的欲望。他说:“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话,仿佛一道光使我从焦虑中解脱出来,所有怀疑的阴影都被驱散了。”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完全改变了,后来成为一位主教和基督教神学家。 时间来到16世纪,马丁•路德一直被教导要过公义的生活才能得救,可是他达不到这个要求而且不断地失败,所以他在对神、死亡、审判和地狱的恐惧中长大,神每天都暴露他无情的罪责。后来他成为一个敬虔的修道士,祈祷、禁食,希望从害怕神的惩罚中解脱出来。但这对他并没有帮助,直到读了“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罗1:17),他才找到一位仁慈的救世主,而不是一个“可怕的法官”。马丁•路德从神律法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他也是通过保罗的教义来反对当时很多人信仰上的误区。马丁•路德称罗马书“真的是新约的主要部分,而且是……真正最纯粹的福音”。这福音就是神的义,是关于神公义的宣言——在耶稣基督的生与死中,我们看到了神的完全和圣洁。 弟兄姊妹,当我们读保罗书信时,会看到保罗许多的神学阐述,但“保罗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一位新的神学导师,而是把自己看作是被神的主权差遣的使者来宣扬神在耶稣身上的事工,死亡和复活中拯救全世界的目的。新约对此虽有不同角度的解释,但关于‘基督的事实’始终是其中心。”(Lesslie Newbigin: The Gospel in a Pluralist Society, Grand Rapids, Michigan,1989,5)的确,无论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如何,所面对的文化环境如何,关于“基督的事实”都不能改变,所有的人都需要耶稣基督。在罗马书中,保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神在福音中如何使罪人为义,而且也向我们展示了神这最宝贵的恩赐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彰显——如果我们真正接受福音,它会使我们的行为和性情、我们的生命和生活都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今天学习这封书信时,愿圣灵也在我们的生命中作更新的工作。 一、对罗马书的简要概述(关于罗马书的一些基本问题) 1.这封信是谁写的 保罗。罗马书以一个词开头——保罗。从第1节开始,我们就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保罗。在这里,保罗遵循了他那个时代的习俗,即书信的作者通常在开头标明自己的名字。 2.这封信是什么时候写的 我们在文本本身没有发现,但根据历史和保罗的生活记录,他们相信这封信大约写于公元56年,当时保罗在哥林多住了一年半,写了给罗马教会的信。 3.作者这封信是写给谁的 罗马的基督徒。这是一个大多数为外邦人的教会。清楚这一点这很重要。他们不是保罗带领归主的,也就是说这个教会并不是由保罗建立的。 4.写这封信是为了什么(参罗15:14-16、19-20) (1)事实上,保罗在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没有机会去罗马的教会。所以他说打算访问罗马,想一路走到罗马,但不是待在那里,而是在他们的支持下去西班牙。他还给罗马教会讲述了自己的计划安排。 (2)我们需要知道罗马教会不是由保罗建立的,他从来没有去过那里,教会不知道他,或者可能听到过他的负面信息,或质疑他的权威。因此,保罗开始向他们介绍自己。虽然他没有在那里建造教会,但他知道那里的一些人,他在罗马书第16章中向他们发出问候。 (3)罗马的教会有犹太籍基督徒,也有外邦人基督徒,教会需要面对“接纳彼此”的问题。保罗以“因信称义”的道理让罗马的信徒群体(犹太背景信徒与外邦背景基督徒)明白不要彼此论断和彼此轻看,反要彼此体谅、尊重、迁就和接纳——罗马书强调了犹太人和非犹太人的罪行,以及神的义,即所有人都是罪人,都需要福音。 二、问候(罗1:1-7) 事实上,这是保罗的信中最长的问候。在问候中,他让人们认识他和他作为一个“使徒”的身份,向他们宣告神的好消息。 保罗的自我介绍,在信一开始时谈到了他的呼召(职业)。“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罗1:1) 1.是基督耶稣的“仆人” “仆人”这个词,一些释经学者家对这个翻译不满意,因为这里使用的希腊词doulos,可以翻译为“耶稣基督的奴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来去的雇佣仆人,而是一个被买下的人,一旦被买下,他就成了他主人的财产(A doulos was not a hired servant who could come and go as he pleased.A doulos was a person who had been purchased, and once purchased he became his master’s possession ——Dr. Sproul)。旧约中仆人其实就是奴隶的意思。摩西、约书亚都说自己是耶和华神的仆人。在新约,使徒们称自己是耶稣基督的仆人。 2.奉召为使徒 “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罗1:1)仆人和使徒这两个称呼放在一起非常有对比性。保罗用“仆人”作为开头,强调了他很卑微,没有他自己的权利。但“使徒”这个名称却是有特权和权威的,强调了他被主拣选、呼召、特派——被呼召成为一个使徒。保罗对他和他的使命作了重要的肯定——“被呼召作使徒”。保罗的意思是,耶稣是他的使徒身份的来源,而不是他自己或某人,换句话说,这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或是申请,他是被“召”进去的——被复活的耶稣亲自委托和教导(参徒9:1-19),他有基督直接的权柄来教导。正因为如此,他鼓起勇气要求罗马的信徒听从他,同时不用担心自己会因此骄横自大、锋芒毕露而伤害别人。正因为他愿意而且能够只向神的权威呼吁,才具有权威。 3.为神的福音而设 保罗被呼召完成一项特定的、神圣的任务。他被委托去宣告神的福音——保罗的呼召不是来自自己,而是来自神。我们知道他在写这封信的时候从来没有去过罗马,人们可能会质疑他作为一个使徒的权威,但他说,他是被呼召出来的一个仆人,一个使徒,特派出来传神的福音。弟兄姊妹,保罗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保罗知道他被呼召,他是基督耶稣的仆人,这意味着他把所有权给了耶稣,而不是他自己。保罗的生活和工作围绕着福音。“我因你们肉体的软弱,就照人的常话对你们说:你们从前怎样将肢体献给不洁、不法作奴仆,以至于不法;现今也要照样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以至于成圣。因为你们作罪之奴仆的时候,就不被义约束了。你们现今所看为羞耻的事,当日有什么果子呢?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但现今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作了神的奴仆,就有成圣的果子,那结局就是永生。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6:19-23) 三、保罗的使命——特派传神的福音 “特派传神的福音”(罗1:1),翻译过来的“Set Apart”的意思是“分离”,即远离并与其他一切分开。保罗被分别出来传播福音,这是保罗一生要“为奴服侍的”,但这也是他一生所欢喜的事。对保罗来说,这个福音是如此伟大,以至于他愿意把自己与任何事物——财富、健康、赞誉、朋友、安全等分开,以便忠于他的被呼召,他被呼召传神的福音。 保罗从谈论他自己和他的呼召转向了“好消息”。保罗说:“这福音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1:2-4)保罗是旧约的专家,他理解圣经的完整性,他说“福音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有时我们喜欢区分旧约和新约,把旧约看作是律法,把新约看作是福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在新约中找到律法,在旧约中找到福音。根据肉体,耶稣是大卫的后裔。这对犹太人来说很重要,因为旧约预言弥赛亚将从大卫的后裔而出。神很久以前就应许了这个好消息。保罗告诉他的读者,救恩植根于旧约之中,是神通过他的先知对子民的应许。 当复活的耶稣和在去以马忤斯路上的两个门徒相遇后,因为他们不能认出主,耶稣打开旧约,“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路24:27)这表明他们不应该惊讶于他的复活。罗马教会中的犹太人和外邦基督徒都需要被提醒,福音是神创造计划的古老信息。这福音都是给犹太人和外邦人的。耶稣是大卫的后裔,被宣告是神的儿子。“复活”是从神那里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的见证。 耶稣死了,又复活了,这是好消息,是福音,是我们的信仰核心。保罗的使命是传达神的福音。我们要注意,福音不是一个宗教信息,不是关于人的神性或是被神化的信息,而是从万物之源那里发出的,必须战战兢兢不断聆听的声音。它不是一种经历、经验和感受,而是一种认识。我们像保罗一样,没有自由去重塑福音,使它在我们的时代听起来更有吸引力。福音也不是新的。相反,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所有的经文都指向这个宣告。 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我们本来对父的世界一无所知,然而死而复活的基督让我们认识圣父的世界,通过复活,那位创造者、拯救者通过耶稣基督与我们相连,神的国不再是遥远的,它临近了。 福音的内容是“他的儿子”。福音以耶稣为中心。“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1:3-4)耶稣基督有着完全的人性。他的人性实现了圣经的应许,他是“大卫的后裔”。“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保罗并不是说耶稣只有在从坟墓里复活的时候才成为神的儿子。相反,他讲到关于复活的两个伟大真理。首先,空坟墓是“耶稣是谁”的伟大宣言。他的复活消除了所有的怀疑,他是神的儿子。第二,他的复活显明他的权能,“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腓2:10)。神的儿子谦卑地成为了一个人,尝过贫穷,忍受着被拒绝,忍受着无力的死亡。在复活的时候,我们不仅看到他是神的儿子,更看到他作为神的权能。 四、教会的呼召 保罗被召,我们也被呼召,“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其中也有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罗1:5-6)我们也是那些被呼召属于耶稣基督的人之一。 保罗谈到了他的呼召和使命。现在他迅速从自己作为使徒的呼召转变为罗马教会中每一个基督徒的呼召。事实上,即使是今天,我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有特定的召唤,比如牧师、传道、敬拜带领者、小组带领者,但我们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神的仆人(不仅仅是牧师、传道或义工),来宣告这个好消息。 (1)保罗向他们肯定,即使他没有建立他们的教会,他们仍然是他对外邦人使命的一部分。 (2)福音是关于使命的。 (3)我们是那些被呼召为属于耶稣基督的人之一。 保罗宣告因着福音,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他作为使徒的工作和完成它的能力、恩典)。而他的具体作用是“从所有外邦人中召人”。神已经委托保罗把他儿子的信息传给那些非犹太人。 福音的呼召是让我们顺从基督、信靠基督——这是一种来自信心的顺从,来自对神的儿子耶稣的全心全意的信任。顺从从信心中流出,这意味着真正的信仰在我们的心中带来了我们生活中的顺从。为什么?因为福音宣告耶稣是应许的君王,是复活而有能力的神的儿子,他现在邀请我们进来,享受他统治的祝福。马丁•路德曾说:“我们得救仅凭信心,但得救的信心从来不是孤独的。它带来感恩,快乐,信任的顺从。”也就是说,当我们从真正信神开始,就会有一种快乐的顺从,享受他在我们生命中掌权。 使保罗成为使徒的神为他渐近的神的国度也呼召了罗马的基督徒。这些奉召为圣徒者不再属于他们自己,也不再属于会消逝的世界,而是属于呼召他们的神。我们今天因为接受这恩惠的福音,神也呼召了我们,使我们参与他国度的事工。弟兄姊妹,就像保罗一样,就像罗马的教会一样,我们属于耶稣基督,被呼召来分享好消息。我们死于罪,但神派他独生的儿子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而死;我们迷失了,但神找到了我们,引导我们回来;我们在黑暗中盲目绝望,但神给我们希望,过不同的生活。无论我们的过去如何,我们被恩召得救,我们属于神。这是何等奇妙的恩典!作为一个教会,我们被呼召接受使命,呼召人们顺服神,让人知道我们的神有多爱他们,他们属于神。当我们被神拯救,我们就成为“使者”,基督恩惠所及之处,人再矜持再犹疑,也参与了复活。 五、最后的问候 他以四种奇妙的方式描述了基督徒得到的恩典:第一,他们被称为“属耶稣基督的人”(罗1:6)。第二,他们“为神所爱”(罗1:7)。第三,他们“奉召作圣徒”(罗1:7)。第四,他们享受“来自我们父神和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和平”(参罗1:7)。保罗说这封信是“给你们在罗马为神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众人。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神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罗1:7)! 弟兄姊妹,保罗提醒我们每个基督徒都应该理解两件事:第一,我们是神所爱的;第二,我们被呼召成为圣洁。圣洁的概念是基于“被分离”的概念。我们是被选中的人,被呼召为圣洁。“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弗1:4)作者称我们为“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来3:1)。“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前1:15-16) 我们曾经是罪和死亡的奴隶,神派他的儿子耶稣基督把我们赎买回来。他用自己的血买我们,所以我们不再是罪的奴隶,而成为基督的仆人,被呼召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完全献身于耶稣。保罗强调我们将自己献给神。他说:“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1-2)藉着神的怜悯,把我们的身体当作活的祭物,是神所喜悦的——这是属灵的敬拜行为。不是努力符合这个世界的模式,而是被更新和改变。 弟兄姊妹,我们需要记住这一点,我们被呼召不去跟随世界,去作别人认为好的事,而是去寻求神所喜悦的事。 在保罗最后的问候中,他结合了犹太人和外邦人的习俗——犹太人希望彼此和平(平安),外邦人希望彼此有恩典。保罗希望他的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神的恩典与平安。我相信这也是我们想要的。 弟兄姊妹,保罗提醒我们,我们属于神,被神所爱,我们是基督的仆人,被呼召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完全献身于耶稣。耶稣是我们的主。你会把你的所有权交给神吗?我们被呼召去分享福音,过圣洁的生活,你愿意接受神的呼召、接受给你的任务吗?你知道你是被神所爱和呼召来分享福音,过圣洁的生活吗? 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神并主耶稣基督,归与我们!阿们!
证道经文:启示录3:7-13 证道文字: 引言 我们所生存的世代,是一个对微不足道事物不屑一顾的世代,只有强大、规模可观的才值得被重视,人们认为追求自身的强大,才是屹立不倒的保障。今天我们所查考的非拉铁非教会却是一个卑微弱小的教会,它之所以可以在世界的不断打压下坚立不动,关键在于它可以从所信靠的神支取生命和力量。基督徒能够坚定不移,不在于自己本身够不够强大,而在于所信靠的那位,他全然圣洁又真实,拥有绝对的权柄。 背景 非拉铁非是一个边境小镇,位于三地的交界处,是一扇传递和沟通各地的门户,不论是知识、艺术、贸易、邮件,都可透过这个城市相互交流。当初建立此城的人有意将它建造成一个希腊与亚洲文化的中心,以在吕底亚东部和弗里吉亚(Phrygia)推广希腊文。到主后19年,希腊语已取代吕底亚当地方言,成了这个城市唯一的语言,城市最初的使命已经实现了。这个地区最大的麻烦是经常发生地震,在主后17年的一场严重地震中,至少11个城市遭到破环,整个地区成为废墟。重建后,非拉铁非的经济元气大伤,复苏缓慢。据古籍所记,非拉铁非城的人仍旧心有余悸,长期不愿意住在城内,只在城外四周居住。即便住在城内也需要时刻准备出城避难,这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城市。 一、主的自我介绍 “你要写信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使者说,那圣洁、真实,拿着大卫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启3:7)。这里主耶稣向非拉铁非的教会强调他是圣洁完美,全然可靠的神。另外,耶稣说他拿着大卫的钥匙,这来自于以赛亚书的背景,正如希西家王的大臣以利亚敬握有大卫家的钥匙(参赛22:20-22),拥有管理以色列国的权柄和责任。耶稣基督作为弥赛亚,掌管着神永恒国度的钥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柄。主的这些属性对于处在逆境中的非拉铁非教会是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二、主对教会的勉励 “我知道你的行为,你略有一点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那撒但一会的,自称是犹太人,其实不是犹太人,乃是说谎话的,我要使他们来在你脚前下拜,也使他们知道我是已经爱你了。”(启3:8-9) 显然非拉铁非教会所做的深得耶稣喜悦。虽然此处没有描述教会所做的工,但可想而知,在异教盛行文化中,在推行崇拜君主的罗马政府眼目下,非拉铁非教会的处境并不容易。就像几乎摧毁了这个城市的地震一样,他们总是被不期而遇的危险笼罩着,常有其他严酷考验临到他们。他们自身所拥有的力量相当微弱,从第9节“那撒但一会的,自称是犹太人,其实不是犹太人,乃是说谎话的,我要使他们来在你脚前下拜,也使他们知道我是已经爱你了”,显示了非拉铁非教会当时正面临来自犹太人的极大压力,许多犹太人不遗余力地协助罗马当局搜索那些信耶稣的人,如同士每拿教会所遭遇的一样。那里的犹太人甚至编造谎言诬告基督徒,他们自告奋勇去检举揭发,帮助罗马人迫害基督徒。主说他们自称是犹太人,是神的百姓,但其实他们是撒但一会的,因为他们抵挡基督和那些忠心服侍基督的子民。 然而非拉铁非教会即使面对各样艰难,却仍然忠心,不肯弃绝基督的名。他们是黑暗中带着微光继续前行的人,此时他们需要一些鼓励。因此耶稣对非拉铁非的教会说,“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启3:8)。也许非拉铁非的信徒被犹太会堂的人排斥诋毁,说他们没有旧约的根基,没有选民的身份,神的国度根本不属于他们。但这里主告诉他们,真正掌管神国度,拥有开门和关门的并不是耶稣以外的任何权势,唯独耶稣为每个信靠他的人打开天国的门,带他们毫无阻拦地来到神面前。非拉铁非的信徒不仅未被阻止或限制,耶稣基督更给他们一个敞开的门,一个可以进入神国度的门,一个可以传播天国福音的门(参林前16:9;林后2:12;西4:3)。 他们虽然力量微小,势单力薄,但已经在这城市打开了见证基督的门。正如非拉铁非是一个向小亚细亚公开推广希腊语和希腊文化的城市,非拉铁非教会也是一个向世人见证基督传扬福音的大门。对这个忠心的教会,基督没有任何责备,他要给的是鼓励和应许。“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试炼。我必快来,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夺去你的冠冕。”(启3:10-11)主应许在试炼中给他们提供属灵的保守,帮助他们对抗邪恶的势力,脱离那恶者。我们不能假设耶稣会使信徒免于痛苦和灾难。然而我们可以确信,世上没有任何事物能使信徒与神的爱隔绝。 主耶稣勉励非拉铁非教会要持守所有的,要紧紧抓住它。他们满有热诚、忍耐,并能在艰难条件下为主做工。即使面对撒但的试探和同胞的逼迫,他们也从未否认主,没有在压力下屈服,没有违背神的道。他们忠心的见证今天仍然对我们说话,这正是今天的教会与个别信徒所面对的挑战。面对世俗文化的压力,面对那些与神话语相悖的信念,我们是仍然持守对主忠心,还是会融入其中随波逐流?“我必快来,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夺去你的冠冕。”(启3:11)我们必须小心,持守遵行真道,不要顺应世俗的态度和世俗的追求,免得失去冠冕。 三、对得胜者的应许 “得胜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从那里出去。我又要将我神的名和我神城的名(这城就是从天上、从我神那里降下来的新耶路撒冷),并我的新名,都写在他上面。”(启3:12)主耶稣会使那些得胜者成为神殿中永远坚固不摇动的柱子。他们是神家中的一部分,永远不会被挪除,要永远住在神的家里。此外,主耶稣要把神的名和神的城新耶路撒冷的名,以及他自己的新名,写在他们上面,以此宣告他们属于三一真神,这标志着永恒的所有权——我们是属他的。就当时的文化表达来说,这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因为在古代,他们经常会在柱子上写下或刻上某人的名字以记念他,因此,它是所有权和荣誉的象征。 非拉铁非教会属于少数派,在世界并没有多大影响力,是被边缘化的信仰群体,主流社会也对他们关上了大门,但主却将亲自给他们“一个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他们并不倚靠讨好世界来传扬福音,因为相信唯有基督是那“拿着大卫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他们只是忠心遵守主道,主自己会负责“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徒2:47)。他们在微小的力量中仍然执着和坚守基督的道,这是他们所做的美好见证。基督的信息和安慰让他们知道,他们是真正的天国的子民,是真正蒙爱的一群。他们不是边缘被弃的遗民,而是神殿中的柱子。我们必须要认清,我们自己的身份究竟该由谁来定义,必须要明白,至终渴望的爱和满足从哪里而来。圣洁真实的耶稣向这些疲惫不堪的信徒承诺:没有任何敌人能将他们逐出神为他们设定的计划。 结语 我们人生每一个阶段,都在不断受到试探,要促使我们违背神的命令,忽视敬拜和祷告,用属世界的东西填满自己,使我们的生命光景与属世的人毫无两样。我们需要效法非拉铁非教会,靠着神胜过这些试探,他的恩典够我们用。主耶稣盼望我们得胜,他应许给得胜者美好的祝福,这些福分是如此奇妙,远非我们所能想象。你是否觉得在社会压力下为耶稣坚守立场并遵守他的话语很困难?当流行论调在耳边响起时,你是否选择漠视或质疑圣经中的某些内容?追随基督在很多方面都要求我们以一种反主流文化的方式生活。在一个大部分人都排拒耶稣的世界中尊崇主往往是困难的,神完全了解你在工作场所、社群或家中因着为基督坚守立场而面对的拦阻。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力量微薄时,主应许他的同在和大能。基督徒得到主的保守,就可以在一个让他们感到软弱的世界中站立得稳。你会如何信靠主在你人生中坚固并扶持你应付种种压力?愿神祝福他自己的话语,也祝福听神话语的众儿女!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