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家

许霞
主日证道

登录后即可观看视频

证道经文:路加福音15:11-32

证道文字:今天我们要分享一个关于浪子回家的故事,来自于路加福音15章11-32节。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描写了一位父亲的慈爱和包容,正代表了我们的天父。经上记着:“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在当时,父母(通常是父亲)去世之后,才会将家业转移给后代(特别是给长子),家业中也会有给小儿子的一部分。可这个小儿子等不及,要求现在就进行分配。对于小儿子的要求,父亲满足了他,把产业分给他。“产业”在原文(βίος)指的是“用以维持生计的必需资源”,吕振中译本译作“养生之资”。也就是说,这些产业是父亲维持生命的财富,尤其在他年纪老迈的时候非常重要。小儿子分家业的要求,以及他的离开,在当时社会是一件很负面的事。

经文接着说:“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路15:13)他远离了父家,放纵自己,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正如箴言所说:“不劳而得之财必然消耗;勤劳积蓄的必见加增。”(箴13:11)小儿子白白得到一大笔不劳而获的财产,不懂得珍惜也不会善加管理,加上他的私欲,毫无节制,按照哥哥后来的说法,“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父亲的产业”(参路15:30)。他挥霍无度、花钱嫖妓。箴言说:“爱慕智慧的,使父亲喜乐,与妓女结交的,却浪费钱财。”(箴29:3)这话一点都不假。小儿子这么一折腾,耗尽了一切所有的,钱财挥霍得一干二净。更惨的还在后头:“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路15:14)古代世界常发生饥荒,而且十分严重。小儿子山穷水尽之时,又遇到大饥荒,他的那些朋友们也离开了他,他穷苦起来。

人在绝境中,会想方设法找寻出路。经文告诉我们:“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路15:15-16)小儿子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居民,“投靠”在这里是“受雇于某人”的意思,他被迫成为别人的雇工。之前在家里他不愿像哥哥那样作工,要了钱财到远方要寻找自由,享受美好的生活,却不知外面的世界里没有他想要的自由,他失去了一切,最终还受雇于别人。所以有人总结说:当神被排除在我们的生活之外时,享受就变成了奴役。当时,放猪是受人轻视的工作,犹太人禁止放猪。旧约圣经认为猪是不洁净的动物(参利11:7;申14:8),不可以吃,死的也不可以摸。在生活的困境面前,小儿子已经顾不上原则和底线了,他不仅放猪,还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把生活过得一团糟。

经上说,“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路15:17-20上)小儿子陷入绝境后才醒悟过来,正如诗篇中所说:“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现在却遵守你的话。”(诗119:67)“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诗119:71)苦难是神化了妆的祝福,神经常藉着环境向我们说话,不是要让我们在难处中灭亡,而是要让我们在难处中醒悟过来。小儿子醒悟过来,就知道自己最大的愚昧不是浪费资财,而是远离了父亲,回家才是他唯一的出路。虽然他回家的动机不纯——在外面混不下去才想起回家,但没有关系,一个人只要诚实地承认自己有限,明白世界的残酷,知道自己应付不了,就可以回家。

“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路15:18)。“天(ορανός)”在这里间接指神。小儿子认识到自己得罪了神,又得罪了父亲。得罪的地方有哪些呢?他的贪婪、离家出走、浪费资财、堕落的生活方式,他对父亲的不负责任等等都是过犯。他承认自己得罪了神、得罪了父亲,也承认自己不配作儿子,现在只求父亲把他当作雇工就行了。正如那个税吏,“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路18:13)小儿子就是这样的心态,谦卑、真实,承认自己的罪。

小儿子说“我要起来……我要到我父亲那里去……我要对父亲说……”这是三个实际行动。他不仅想到要回家,而且立刻付诸行动,毫不犹豫,“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路15:20)如果你有一个好的想法,就要付诸实际行动。小儿子立刻行动,返回家乡。他曾荣耀地离开,现在却落魄地回来了。在回家的路程中,他内心会有复杂的想法或者忐忑不安,迎接他的到底是什么呢?当初他那样决绝地离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他顾虑现在父亲家人又会怎么对待他呢。

圣经接下来讲到了父亲:“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路15:20)经文用几个动作描绘了父亲:看见儿子、怜悯(动了慈心)儿子、跑去抱着儿子,并亲切地亲吻儿子(热情的问安),这个画面描绘出了父亲的喜乐,是父亲对浪子的热情欢迎。小儿子预备好的说辞还没说完,只说了“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路15:21)。那句“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还没说,就被父亲打断了。“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路15:22-24)

经文中的三种礼物(袍子、戒指、鞋)和食物(肥牛犊),都是父亲赐给小儿子的。上好的长袍证明浪子被接纳回到家中,代表荣耀和尊贵;戒指是权柄的标志;由于贫穷或者奴隶的身份,小儿子可能光着脚,父亲赐给他鞋穿上了。一系列的作为,显明父亲恢复了这个浪子儿子的身份。这就好像我们每一个接待耶稣为救主的人,神就赐给我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给我们儿女的身份和地位。肥牛犊是专门养在圈中,为重大喜庆的日子预备的。浪子回家,父亲用肥牛犊设宴席表达庆祝、喜悦,可见,父亲是多么高兴。别人可能会觉得小儿子是自作自受,回家的动机也不对,连小儿子都知道自己不配再作儿子。但父亲却不这样看,他最关心的是儿子死而复活,失而又得,所以就快乐。

总结小儿子的人生经历:1.索要家产,离家出走。2.挥霍放荡,罪中生活。3.穷苦潦倒,经历绝境。4.醒悟过来,悔改回转。他曾理所当然地要求父亲:“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路15:12)后来却说:“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路15:19)在远方,他失去了一切;在家里,他却得到一切,衣服、食物、欢乐的庆祝、朋友、父亲的爱和对未来的保证等。在远方,他经历苦难、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家里,他体会到了怜悯和接纳。

回顾在我们的生命中:1.是否也曾得罪神、得罪人?2.是否也曾悖逆,生活在罪中?3.是否也曾遭遇困苦艰难,经历绝望?4.是否也曾自己寻找出路,结果还是挫败无奈?小儿子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回转归向父亲,问题得到解决。

耶稣用浪子的比喻,目的是要我们看到,不管我们曾经做对还是做错,天父的爱是永不改变的,他无条件接纳每一个愿意回家的人,并会为我们指明前方的道路。

故事中,除了小儿子,还有一个人,就是父亲的大儿子。“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路15:25-27)经上说:“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路15:28-30)大儿子将压抑多年的苦毒和不满全都倒了出来。努力工作,忠心顺服,不像弟弟那么悖逆,有很好的见证,是模范儿子,但父亲没有给他应得的奖赏,他抱怨父亲不公平。

哥哥眼中只看到一只山羊羔,拿自己得山羊羔与弟弟得肥牛犊相比。实际上他所拥有的很多。父亲最后劝慰他:“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一只山羊羔又岂能比得过父亲丰盛的产业呢?所以,哥哥的眼光在哪里呢?他看错了焦点和方向,要看父亲,而不是看弟弟。我们也要看神,而不是看旁人,和旁人作比较。父亲为小儿子宰肥牛犊,表达的是喜乐,不是奖励。当大儿子这么说的时候,显露出他的错误认知,他以为与父亲的关系,是因为自己作工多么努力,实际上,不是因为他做了多少,而是因为他就是父亲的儿子,是父子关系让他与别人不同。同样小儿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也是独特的,父亲无条件接纳的是自己的儿子,这层关系不是人靠行为能赚取到的。

法利赛人以为靠好行为能够赢得赏赐和永生,当他们看到神对罪人的接纳和饶恕时,就反感——没有好行为的罪人凭什么得到神的接纳?耶稣为什么会与那些罪人在一起?他们不能也无法理解。但圣经告诉我们“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8-9)为什么无法出于自己?为什么不能出于行为?罗马书给出了答案:“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罗3:10-12)我们都是罪人,没有人能夸口自己。

大儿子指责弟弟,对父亲说:“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路15:30上)。做哥哥的一眼看到弟弟的罪,因自己没有犯这些罪,所以他理直气壮地指责弟弟。他对失踪在外现今回来的弟弟很冷漠,毫不在意,没有怜悯之心。耶稣教导我们说,诫命中最大的两条是要爱神和爱人如己(参可12:30-31)。大儿子连弟弟都不爱,实际上他一样也犯了罪。从这个角度说,父亲失落的不是一个儿子,而是两个儿子:一个在外流浪的小儿子;一个虽然在家,却活得也像浪子的大儿子。

对大儿子,父亲同样充满慈爱和恩典,他跑去迎接小儿子,现在也来劝大儿子。“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路15:31-32)一家人团圆了,多么美好!这就是父亲的心,就这么简单!经文两次提到“死而复活、失而又得”(路15:24、32)。耶稣用这个比喻,表达出天父对罪人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喜乐,好让法利赛人和文士明白,神对罪人的回转是多么欢迎和接纳。

对比一下小儿子和大儿子,可以发现:1.小儿子悖逆,在远方流浪,大儿子一直陪伴在父亲身旁。2.小儿子认识到自己犯了罪,大儿子说自己从来没有违背过命令。3.小儿子不敢奢望儿子的身份,哪怕成为雇工都行,大儿子宣称自己一直忠心服侍,却没有奖赏。4.小儿子经历苦难后,目光定睛在了父亲身上,大儿子的眼中却只看到弟弟有罪。5.小儿子一心只想进家门,回到家里,大儿子却不肯进去,拒绝父亲准备的宴席。

值得反思的是:两个儿子中,我们是像大儿子,还是像小儿子呢?也许我们曾经像小儿子,后来回家了,但回家后可能渐渐又活成了大儿子的样式。我们看到,这两个儿子,各有各的表现,父亲都爱。圣经告诉我们,神“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来2:10),许多的信徒、神的儿女都要被领到神的荣耀里去。一个软弱的弟兄回家,天父最喜乐,而一个已经回家并体贴神心意的人,就要脱离自义,放下各样的偏见、骄傲和指责。“要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

在耶稣的比喻中,还有一位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那位慈爱的父亲。这位父亲是一个欢迎浪子回家的父亲;是一个接纳包容原谅孩子的父亲;是一个为孩子回家而欢喜快乐的父亲。他会尊荣小儿子,同样地,他对大儿子也有着无比的耐心和恩典,了解他、劝慰他、提醒他。这位父亲代表满有慈爱怜悯和恩典的天父。诗篇中说“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天离地何等的高,他的慈爱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诗103:10-13)天父就像耶稣比喻中所说的这位父亲,满有恩典和怜悯,对回转归向他的小儿子充满了爱和接纳,并欢喜快乐。

在路加福音第15章中,耶稣一连讲了三个比喻,都是关于失而复得、欢喜快乐的。当时,“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路15:2)这些被贴上标签的罪人从耶稣那里看到了希望。“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路15:2)他们指控耶稣竟然和罪人来往,认为这不对。于是,耶稣一连讲了三个比喻回应法利赛人和文士,都是关于失落之物失而复得的:失去的羊、失去的钱和失去的儿子。失去宝贵有价值的人和物,会带来忧伤难过,但失而复得就带来欢喜快乐。

失去的羊:一个牧人拥有一百只羊,其中一只走失了,牧人就去寻找那只迷失的羊,找到后比为那九十九只没有迷失的羊更加欢喜(参路15:4-6)。耶稣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路15:7)

失去的钱:一个妇人有十块钱,丢失了一块,她点上灯,打扫屋子,直到找到那丢失的一块就欢喜(参路15:8-9)。耶稣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路15:10)

失去的儿子:父亲热情迎接,欢喜快乐,比喻中以父亲的话结束:“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路15:32)

失去的羊、失去的钱和失去的儿子,在失而复得之后就是极大的欢喜欢乐。我们是天父创造的,是他的儿女,他关心每一个与他分离的人,并会因失而复得有最大的欢喜。主耶稣不但与罪人一起吃饭,也与法利赛人一起吃饭(参路14:1),他没有把任何人排除在神的国度之外。神就是爱,充满慈爱和怜悯,他不是根据人的道德表现来决定是否接纳一个人。圣经告诉我们:“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神如果究察罪孽,谁也不能在圣洁的神面前站立得住,但只要一个人愿意归向神,神就用无尽的恩典来接纳他。

有个见证讲到一位女儿和她父亲的故事:国外一位著名的大布道家,有很好的名望,他的葬礼当时国家总统都参加了。这位布道家有好几个孩子,在葬礼上,其中一个女儿见证了她和父亲之间的事。她说当她二十一年的婚姻以离婚结束的那一年,她几乎崩溃,生活乱了,家里乱七八糟。家人觉得她最好换个地方重新开始,所以她决定搬到姐姐家附近。那里有个很好的教会,教会的牧师又介绍一个刚丧偶的帅哥给她认识,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但她的孩子们不喜欢这个男人,她想,他们都长大了,不了解我的情况,他们不能指手画脚,她认为这是她人生最好的开始。她的父母从另一个城市打电话来劝她:“亲爱的,你们的节奏能不能慢一些,让我们对他多一些了解。”这个女儿觉得他们没有做过单身父母,没有离过婚,又怎么能了解她呢?她固执、叛逆、犯罪,在新年以前嫁给了那个男人。然而,在24小时内她知道自己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后来她逃离了那段婚姻,婚姻再一次失败。而父母又是那么有名望的人,她该怎么办呢?她决定和父母谈一谈,她想回家跟父母见面。在两天的车程里,她脑海里充满了问题:我要跟父亲说什么?我要跟母亲说什么?要跟孩子们说什么?我是个失败的女人。他们又会对我说什么?她设想出很多可能:“你真是活该!叫你不要这么傻,你让我们全家蒙羞!你听好了,你不能叫你老爸,不能叫大布道家没有面子!”父母家在山上,开车盘山而上,在最后的拐弯处,当接近家的时候,她远远看到父亲站在那里等着她。当她下了车,父亲过来张开双臂拥抱她,什么也没有多说,只说了一句话,“欢迎回家!”没有羞辱、没有指责和批评,只有无条件的爱!这个女儿说:“我的父亲不是神,但是那天他向我显示了神是怎样的一位神。”

这位神的仆人、布道家的样式,正是浪子的父亲的形像,也正是天父的样式。当我们来到神的面前,带着罪和破碎、失败、痛苦、伤痕,天父同样会说:“欢迎回家!”弟兄姊妹,请对你身边的人说:“欢迎回家!”告诉身边的人:“天父爱你!他一直在等着你!”

感谢神的恩典!圣经告诉我们:“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约3:17)在圣诞月里,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去体会:神就是爱,他永远是那位慈爱的父亲,永远在等待他的儿女回家。愿我们在天上的阿爸父神,赐福每一位听道的弟兄姊妹。愿一切的荣耀、颂赞和感恩都归给阿爸父神!阿们!

    文章信息

    作者:许霞
    时间:2024年12月29日
    分类:主日证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