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即可观看视频
证道经文:士师记4:4-10、14-24
证道文字:
弟兄姊妹是否想过,当以色列人被拥有九百辆铁车的敌人所压迫,又活在“各人任意而行”的混乱生活中,神会用谁来施行拯救?不是勇猛的将军,不是有权势的王,而是一位坐在棕树下的女先知、一个犹疑的战士、一位普通的妇人。今天我们将从士师记第4章这段充满了力量、充满了神奇妙带领的内容中看到,无论环境多黑暗,无论我们多软弱,只要我们听神的话、信神的应许、行神的旨意,就必经历神同在的大能。神的同在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我们可以“听出来、信出来、行出来”的真实经历。让我们分别从底波拉的“听”、巴拉的“信”、雅亿的“行”来认识神同在的大能。
一、听——神的同在从安静聆听开始
底波拉是谁?圣经告诉我们,她是一个女先知,是拉比多的妻子,也是一个士师。她住在以法莲山地的棕树下,以色列人都上她那里去听判断(参士4:4-5)。
“棕树下”不仅是她居住的位置,更是神话语临到的场所,是她固定与神相交、聆听神声音的地方。那时以色列人拜偶像、行恶事,灵性混乱得像荒地,而底波拉的“棕树下”就像一片绿洲。她不是先判断,而是先聆听;不是凭自己说话,而是奉神的名传话。当以色列人被耶宾王大大欺压二十年时,他们呼求神,神就藉着“棕树下”呼召巴拉,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吩咐他说:“你率领一万拿弗他利和西布伦人上他泊山去。”(士4:6)。
1.聆听是放下自己,听见神
圣经中第一次“听神声音”的场景,是亚当、夏娃在伊甸园听见神的呼唤,可是他们因犯罪“躲避”了(参创3:8)。但神的恩典仍在,即便人躲避,神仍呼唤“你在哪里”(创3:9),显明他渴望人回转聆听的心意。神兴起先知来传递他的话语,显明他的心意。底波拉先主动“坐下”听,听见了就“起来”行。今天我们常说没时间灵修,其实不是没时间,是没有像底波拉那样,把听神的话当成生命中非做不可的事。一位姊妹分享说她每天都忙到很晚,却坚持清晨早起灵修。她说:“我试过把灵修放在晚上,结果不是累得睡着,就是被手机消息打断。后来发现,清晨的‘棕树下’才最宝贵,因为没有干扰,只有我和神。”这是她得力量的所在。听见神,就像底波拉那样,先安静坐下,让神的话语成为我们生命的根基。
2.聆听需要分辨神的声音
少年撒母耳在圣殿中,三次听见神的呼唤,起初以为是以利祭司在呼唤他,直到以利提醒他“这是耶和华呼唤你”。他回应神:“请说,仆人敬听!”(参撒上3:1-10)撒母耳的“听”告诉我们,神的声音常常不是“雷鸣闪电”,而是“微小的声音”,需要我们用心分辨。
我们的“聆听”常会被两种声音打断:一是世界的噪音(如社交媒体的焦虑信息,身边的、同事的负面抱怨),二是自己的声音(如“我做不到”的自我否定、“这样太麻烦”的懒惰借口)。底波拉是如何胜过这些的?她“在棕树下”,主动放下忙碌。“棕树下”是她固定亲近神的场所。你每周是否有固定的“棕树下时间”?哪怕只是聚会前几分钟的安静祷告,早起的灵修祷告,或是每天睡前的圣经默想。
3.聆听的结果是顺服的行动
底波拉听见神的话,立刻差人召巴拉。我们听见神的话,是否也愿意立刻回应?听神的话,从来不是知道就够了,而是要行出来。就像雅各书所说:“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雅1:22)当我们在“棕树下”听见神的声音,又在生活中顺服他的带领,就会发现,神的同在正透过每一个听而遵行的时刻,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力量。
二、信——神的同在让人在软弱中成长
当底波拉呼召巴拉出战时,“巴拉说:‘你若同我去,我就去;你若不同我去,我就不去。’”(士4:8)这话常被解读为“信心小”,但我认为这是真实的信心,更像是信心挣扎中的人需要同行者。巴拉不是拒绝,只是软弱,他希望底波拉的同在能带出神的同在,他知道自己不行,但他相信底波拉所代表的神的同在能让他行。
1.神使用有挣扎却愿意回应的人
底波拉没有责备巴拉,反而答应与他同去,因为神不是要完美的人,而是要愿意在挣扎中仍回应他的人。基列之子耶弗他,出身不好,被同父异母的兄弟赶出家门,他却在以色列人需要领袖时,愿意回应神的呼召(参士11:1-33)。他名字的意思是“他开路”,神藉着这个“被嫌弃的人”,为以色列人开道路,击败亚扪人。
在教会团契生活中,有的肢体是性格内向,不太敢在人面前分享的,被邀请在小组分享见证时,紧张得手心冒汗,说“我不行,除非有人陪我一起上台”,就像“巴拉式的信心”。而当小组成员陪他上台,他分享完后,反而使我们非常感动。弟兄姊妹,神常常通过我们的不完美成就他的完美,关键在于我们愿意像巴拉那样,即使害怕,也会迈出第一步吗?
2.信心的成长需要同行者的扶持
巴拉需要底波拉同去,我们也需要教会的弟兄姊妹。彼得三次否认主后,以为神的同在离开了,复活的耶稣却特意找到他,三次问他“你爱我吗?”(参约21:15-17)。耶稣没有丢弃他,反而让他成为带领教会的使徒,这就是神的恩典。神的同在不是因为我们完美才临到,而是因着他不离不弃的爱。
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更让我们看见信心的轨迹。神让亚伯拉罕献上独生子,他“清早起来”(参创22:3)。“清早”说明他一夜间内心必定经历挣扎,甚至难以入眠,但他依然顺服。当他举起刀时,神却预备了一只公羊代替以撒(参创22:13)。这告诉我们,信心不是没有挣扎,而是挣扎后仍能顺服;不是看见才信,而是信了就必看见。今天的你是否也在经历信心的挣扎?不要独自承担,要像巴拉一样,向你的小组、属灵伙伴发出“陪我去”的邀请,因为在教会团契生活中,要藉着彼此的鼓励,使神同在的大能在我们身上显出作为。
3.信心的最终指向是神的应许,不是环境
巴拉带领一万人下他泊山时,面对的是有九百辆铁车的敌军。从人的眼光看,这是必败的仗。但底波拉对巴拉说:“耶和华岂不在你前头行吗?”(士4:14)结果神使敌军“全军溃乱”,西西拉的铁车陷在泥里,以色列人不战而胜(参士4:15)。
今天我们的“铁车”可能是职场的压力(如裁员危机)、家庭的矛盾(如亲子关系紧张)、身体的疾病(如长期服药)……但请记得,神的应许比环境更真实,他的同在比困难更强大。就像保罗所说:“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林后4:8-9)这不是因为保罗刚强,而是因着他知道“那在我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参约壹4:4)。
三、行——神的同在成就在果敢顺服中
最后我们来到这场战役的最高潮,不是在战场,而是在一个妇人的帐棚里。将军西西拉败逃,跑到基尼人雅亿的帐棚里,他以为这是安全的地方,结果他不知道,这个女人不是靠刀剑得胜,而是靠着勇敢与智慧,把他钉死在地。底波拉之歌赞美雅亿:“愿基尼人希百的妻雅亿比众妇人多得福气,比住帐棚的妇人更蒙福祉。”(士5:24)雅亿用平凡的工具成就了神的计划、神的审判。
1.果敢行动的本质是信靠神的大能,不是自己的能力
雅亿的果敢不是鲁莽,就像以斯帖的“我若死就死吧!”(斯4:16)也不是冲动,她们都是先确认神的带领,再甘愿摆上自己。以斯帖得知哈曼要灭绝犹大人时,没有立刻闯宫,而是带领犹大人禁食祷告三天(参斯4:16);雅亿接待西西拉前,必定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但她相信耶和华必带领她,最终用信心的行动成就了神的审判。
但以理面对狮子坑时,“照常一日三次祷告”(参但6:10),他不是不知道危险,而是相信“我的神必差遣使者救我”(参但6:22)。真正的果敢,是顺服神之后的“不犹豫”。今天神可能呼召你向多年没有联系的朋友发一条福音信息,在小组中主动承担一项你不擅长的服侍,原谅那个曾伤害你的人……这些行动可能让你紧张,但请记得,雅亿举锤子时手也会抖,以斯帖见王时心也会跳,但她们都选择顺服神,不后退,于是神的同在就在她们的行动中彰显。
2.神常用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
雅亿是家庭妇女,底波拉是坐在棕树下的女先知,巴拉是犹豫的战士,但神从不按人的标准拣选人。喇合的故事更印证了这一点。她是耶利哥的妓女,却因相信“耶和华必把这地赐给以色列人”,便勇敢隐藏探子,并用红线作记号(参书2:1-21),这红线后来成为她全家得救的记号(参书6:25)。
在教会服侍中,有许多别人注意不到的背后的服侍,像接待、打扫卫生。因着接待姊妹的一句“耶稣爱你”,因着卫生组递给别人需要的一杯温水,可能就会让慕道友感受到神的爱。这时候服侍的肢体的“帐棚橛子”就是一杯水,一句话。你的“帐棚橛子”是什么呢?可能是在工作中给同事的一句鼓励“你做的很好”,在家庭中给孩子的一个拥抱“爸爸/妈妈爱你”,在教会、小组中的学习、服侍……这些小事,在神手中就是“大能的工具”。
3.行动的结果是彰显神的荣耀,而不是自己
底波拉与巴拉作歌时唱到:“耶和华啊,你从西珥出来,由以东地行走。那时地震天漏,云也落雨。山见耶和华的面就震动;西奈山见耶和华以色列神的面,也是如此。”(士5:4-5)他们没有夸自己的勇敢,而是将荣耀归给神。我们为主做工,无论是传福音、带小组还是帮助别人,都要记得,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神藉着我们做什么;不是我们得荣耀,而是让神的名得荣耀。
保罗在罗马狱中写信时,没有抱怨环境,反而说“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样;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提后2:9)。他的行动不是为了让人看见保罗,而是为了让人看见基督。这正是我们当有的心态。当我们听神的话、信神的应许、行神的旨意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属灵,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遇见那同在的神。
底波拉的“听”、巴拉的“信”、雅亿的“行”,不是三个独立的步骤,而是一条属灵的路径,每一步都扎根在神的同在里。底波拉的歌最后说:“愿爱你的人如日头出现,光辉烈烈!”(士5:31)神的同在不是抽象的概念,他就在我们的工作中、家庭中和服侍中。
关于“听”:你是否愿意每天留几分钟“棕树下”的时间,对神说“求你对我说话”?无论是清晨的圣经阅读,还是通勤时的默祷,让神的话语成为你“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参诗119:105)。
关于“信”:当软弱犹豫时,你愿意相信“神的恩典够你用”(参林后12:9),并向弟兄姊妹敞开,寻求同行吗?教会不是完美之人聚在一起,而是一群蒙恩的罪人在神面前,我们本就该彼此扶持,在信心的路上共同成长。
关于“行”:你愿意把手中的“帐棚橛子”交给神吗?无论是你的工作、家庭、恩赐,还是看似平凡的小事,都对神说“我在这里,请使用我”,就像雅亿用橛子、喇合用红线、接待同工用一句话、卫生组姊妹用一杯水一样吗?你的小事在神手中必成为大事。愿主使我们在“听、信、行”中经历神的大能。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