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聚会

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

——约翰福音 15:4

    走出幽谷

    证道经文:诗篇77篇 证道文字: 今天分享的是诗篇第77篇。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在某个需要帮助的时刻你向神呼求,却什么也没有发生,好像所有的门都关上了。当没有得到迫切需要的帮助时,怀疑便会充斥我们的脑海,想知道神或者我们自己到底出了什么状况。为了帮助有同样经历的人,诗篇第77篇展现了一个走出绝望幽谷、重拾信心盼望的故事。 一、绝望幽谷中的呼求 1-2节描写的是绝望者亚萨的呐喊:“我要向神发声呼求;我向神发声,他必留心听我。我在患难之日寻求主,我在夜间不住地举手祷告,我的心不肯受安慰。” 亚萨是在圣殿中负责敬拜赞美的人,他正面临一个令他非常痛苦的环境,他被深深的忧伤压垮了,看不到摆脱痛苦的出路。在患难的日子,在绝望的幽谷之中,亚萨向神发声呼求,恳切寻求神的帮助。他意识到神是他的依靠,他把苦难带到神面前,来到神面前寻求安慰。 3-6节是描写亚萨敬拜默想:“我想念神,就烦燥不安;我沉吟悲伤,心便发昏。你叫我不能闭眼。我烦乱不安,甚至不能说话。我追想古时之日,上古之年。我想起我夜间的歌曲,扪心自问,我心里也仔细省察。” 亚萨藉着敬拜、读经、祈祷、默想亲近神,他彻夜祷告,但是痛苦丝毫没有减少,他整夜在不安的痛苦和失眠中辗转反侧,无法将思想从自己的处境和被神抛弃的感觉上移开。过去他曾得到过帮助,神使他的心歌唱,但现在他的心是空虚、贫瘠的,没有喜乐。诗人试图理解他的痛苦,但没有找到出路,他的反思最终以一系列尖锐的问题结束,他开始质疑他所信靠的神,他的信仰受到了冲击。抵制怀疑的力量并不在于某些技巧,例如敬拜、赞美、读经、祈祷或默想,如果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流于表面,不会有太大的帮助。于是,亚萨选择在神面前倾吐一切的顾虑,用最真实的语言准确地描述表达了他的感受,将他的疑惑和困扰一吐为快。 在7-9节他发出了疑问:“难道主要永远丢弃我,不再施恩吗?难道他的慈爱永远穷尽,他的应许世世废弃吗?难道神忘记开恩,因发怒就止住他的慈悲吗?” 我们发现,陈述具有医治的果效。神不会因为你发自内心地真实表达而生气,即便是充满怀疑和抱怨。向神发出疑问不是罪,比如大卫、耶稣都向神发出过疑问,但向神发布命令,要求神立即作答,或必须听从我们的意见就是罪。 这里亚萨告诉我们,向神坦承自己的怀疑是有用的,简单地向神大声说出你的感受是有治疗作用和功效的。你想得到神回应吗?想让神亲近你吗?当你感到心碎和精神崩溃时,请继续向神倾诉心声。真实地质疑胜过虚伪地信靠。在提出这些问题并表达他的怀疑困惑时,诗人的心逐渐平静,获得安息。 我们知道约伯的遭遇,在他经历一切苦难和朋友无用的安慰时,他没有转离神,他向神发问,坚信自己没有罪,他想让神给他一个解释。他的结局给了我们安慰。所以我们看到:真实地质疑胜过虚假的敬拜。神让我们用心灵和诚实来拜他(参约4:24)。 二、发现问题转变视角 在10-12节,诗人转变了视角,他默想神在过去的作为:“我便说:‘这是我的懦弱,但我要追念至高者显出右手之年代。我要提说耶和华所行的,我要记念你古时的奇事;我也要思想你的经营,默念你的作为。’” 在绝望的边缘,诗人突然间意识到:他现今所面临的苦难与一个更大的问题相比相形见绌。他真正面对的问题是:神是否真实?是否靠得住?信仰有效吗?他突然意识到,他正面临着完全失去信仰的可能性,这让他感到害怕,因为他所感受到的和他所认知到的信仰变得不一致了,因此在第10节他说:“这是我的忧伤:至高者的右手已经改变了”(“至高者的右手已经改变了”或译:“但我要追念至高者显出右手的年代”)!(新译本) 诗人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他一瞬间就明白了自己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祈祷的,一开始就错了。他被自己的处境所困扰,困境占据了他整个脑海,他完全被自己的情绪所支配。当被情绪和感觉控制时,我们就会变得愚钝不理智,无法做出正确推理和理智判断。 人是一个有限的存在,当你定睛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思维必然是有限的,但是当你仰望神时,你就拓宽了视野,接受了真理的每个阶段、每个方面。真理不是单一层次的思想,它是一个立方体,有侧面,有其他需要考虑的方面。在神的宏大叙事下看当下,与在当下的局限中去认识神宏大的旨意是完全相反的路,后者是盲人摸象的做法,会扭曲我们的判断。 当我们从狭窄、有限的平面开始,就会被限制在那个平面上,看不到其他事实,局限在我们自己的感受里,这是很多人遇到的问题。因此,在自我感觉的支配下,人的判断是扭曲的。诗人意识到问题后,决定从神的作为开始思考。 三、走出幽谷重拾信心 13-20节描绘了神行奇事和救赎他的百姓。其中13-15节说:“神啊,你的作为是洁净的,有何神大如神呢?你是行奇事的神。你曾在列邦中彰显你的能力。你曾用你的膀臂赎了你的民,就是雅各和约瑟的子孙。” 诗人通过默想神在历史中的作为,对神作为的意义有了重要的理解。对神工作的默想使他最终站在神面前,并感受到神的完美、神的圣洁,他意识到神无比的伟大。神的作为使他绝对相信神是伟大的,没有别神可以与他相提并论,他仔细思想了神过去所做的许多事情,有一件事特别帮助了他。 当面对情绪上的干扰和压力时,尤其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似乎一切都出了问题,我们的信心就会受到极大的考验。当回顾神在人类历史和当下生活中的作为时,诗人发现,其中的一件事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能帮助他,就是神带领以色列人过红海。这件事消除了他的疑虑——神对人类一切事件的主权控制在穿越红海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16-20节描写了诸水在神面前惊慌:“神啊,诸水见你,一见就都惊惶,深渊也都战抖。云中倒出水来,天空发出响声,你的箭也飞行四方。你的雷声在旋风中,电光照亮世界,大地战抖震动。你的道在海中,你的路在大水中,你的脚踪无人知道。你曾藉摩西和亚伦的手引导你的百姓,好像羊群一般。” 诗人从这件事上看到了两个要点: 1.使人恐惧的力量本身仍在神的主权控制之下。 当以色列人过红海时,他们所害怕的危险本身也是惧怕神的,诸水的大能和大海深处的神秘力量都在神面前颤抖,这些完全不受人类控制的强大力量仍然在神的控制之下。每件事情的背后,每一种让我们害怕的力量都是神的手在掌管。雷霆、闪电,这些力量都是神的,这些在当时令以色列人感到恐惧的力量在任何时候都处于神的控制和权柄之下。任何力量,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类的,除非得到全能者的明确许可,否则不能运作。诗人在思考这伟大的真理时获得了信心和力量。 “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像垄沟的水随意流转。”(箴21:1)最坏的暴君也要以完成神的旨意而告终。彼拉多与耶稣在约翰福音19章10-11节的对话,让我们知道所有权力都属于神,无论何种形式的,都在他的控制之下。 2.人虽无法理解神是如何工作的,但并不表明他没有在工作。 以色列人到达红海边缘时惊慌失措,向摩西抱怨。“他们对摩西说:‘难道在埃及没有坟地,你把我们带来死在旷野吗?你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呢?’”(出14:11)“我们注定要失败!埃及人正向我们袭来,你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陷阱。”以色列人前有红海后有追兵,困境中他们没有可见的出路,已经到了绝境。他们想象不到,原来神的旨意是带领他们穿过红海,穿过困难,穿过试炼,不是绕过它,而是要穿过其间! 那是神将带我们去的地方,一个我们自己无法通过的地方,他会亲自带我们通过,因为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如同天高过地(参赛55:8-9)。 我们回顾并总结一下今天所分享的内容。 一、绝望幽谷中的呼求(诗77:1-9) 陈述具有医治的果效,坦诚地向神倾诉心声是有作用的。 二、发现问题转变视角(诗77:10-12) 转离以自我为中心,以神和他大能的作为为中心。 三、走出幽谷重拾信心(诗77:13-20) 第一,使人恐惧的力量本身仍在神的主权控制之下。第二,人虽无法理解神是如何工作的,但并不表明他没有在工作。 当我们陷于困境,专注于自己,就会被失望击败;若专注于神,以信心仰望他,环境也许没有改变,但我们自己却会改变。亚萨的困境并未完全解决,但他却从绝望的幽谷和怀疑的阴影中走出来,进入对神伟大应许的信靠和盼望中。阿们!

    刘聪

    有盼望的教会

    证道经文:哥林多前书15:58-16:12 证道文字: 今天证道,我们把上一次分享的哥林多前书15章58节与第16章前半部分的内容放在一起分享。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复活的盼望和复活的真理是紧密相连的。而且,15章58节是对第15章的总结,也是对整个哥林多前书的总结。圣经注释提出,可以将15章58节与1章9节关联来说明主的福音。 对于基督徒来说,认识耶稣基督的复活,认识我们所持守的,不仅会让我们的眼目望向将来,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更新和改变,更使我们的信仰在生活中得以坚固,不摇动,愿意竭力多作主工,因为我们知道在主里面所付出的一切都不是徒然的,是有盼望的(参林前15:58)。今天的教会如同哥林多教会,在教会里可以听到神的话语、福音的真理,同时也会看到嫉妒、纷争及道德上的败坏等等。我们会想,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在教会里发生呢?于是就会感到伤心、沮丧、失望、疑惑…… 保罗藉着哥林多前书的劝诫说明了教会是蒙召的。“神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他所召,好与他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份。”(林前1:9)基督徒的信仰并不仅仅是对神有认识、有看见,也要对今天身处的教会有认识、有看见。教会里传讲的是盼望的信息,教会不会因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没有盼望了,因为这盼望植根于我们对耶稣基督的信心,信心的看见会超越肉眼所见。有时我们会幻想一个更好的教会,但这并不由我们掌控。我们希望教会充满爱心,充满喜乐和美好,但有时我们可能会在教会里受伤。我们要从耶稣基督里看教会,看生活,看一切,我们是因信耶稣基督才有真实的看见和盼望。基督徒的盼望既不能脱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会,更不能脱离时代。 基督徒的信心不是自信,不是仅凭肉眼所见,而是在耶稣基督里看见他为我们走向十字架流血舍命,为我们埋葬坟墓,为我们复活,为我们升天,并留下应许说他还要再来接我们到他那里去。如果对耶稣基督有整全的信,就会真正理解保罗藉着哥林多前书所教导的纠正教会失败的意义和他带领众肢体在耶稣基督里面真正的建造,并且明白基督徒在世得胜的秘诀。所以,基督徒的盼望绝不是幻想,绝不是因为匮乏而产生的期待。 我在预备讲章的过程中曾感觉16章1-12节的经文没有什么可分享的。在这里,保罗只是让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为耶路撒冷穷苦的弟兄奉献,还说了他行程的安排。可是当我将15章58节和16章1-12节的经文联系起来时,就发现经文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基督徒的盼望应该具体到生活里,但信心的盼望具体落实到生活中又好像很难。于是,保罗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分享,带领我们重新认识金钱、时间,重新认识同工关系,让我们重新看到有盼望的教会、有盼望的基督徒应该如何使用金钱,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处理和同工的关系。这就是盼望在生活中的具体化、实质化。 基督徒的盼望是实在的,是体现在具体的生活里的。当基督徒说有盼望,不是让别人听到你口中的盼望,而是在生活实质里看到你所盼望的。在16章1-4节,保罗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使用手上的金钱。我们父辈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就是省吃俭用,要攒钱,这是金钱对人的辖制。而新生代没有经历过物质的缺乏,就很容易浪费,不断透支明天,这同样是被金钱辖制。 神藉着保罗的教导告诉我们,只有奉献才能让金钱真正成为你使用的工具,而不是辖制你的偶像。说起奉献,我们通常会认为是因为教会或弟兄姊妹有缺乏,我们把钱放在奉献箱里,供给有需要的人。奉献对于教会和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我们要为怎样使用金钱来祷告,求神赐予智慧,给我们能力,遵行神的旨意,能够去使用好神所托付我们的金钱。 保罗藉着哥林多教会提醒我们:不论是哥林多的教会,还是耶路撒冷的教会,主的教会是合一的。虽然彼此不认识,也没有实质的交往,但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的弟兄姊妹为耶路撒冷有缺乏的圣徒奉献,因为普世的教会是一体的。即便走进陌生城市的教会里,我们也会感到亲切,因为我们在主里是合一的。保罗希望哥林多的教会真真正正认识到普天下所有的教会以至历世历代的教会在主里是合一的,同属一个身体。而奉献是对教会合一的看见,奉献源于信靠。 很多时候我们对奉献有一个错误心理:我奉献了,就期待神加倍祝福我。我曾经接过一个老弟兄的电话,他说:“张牧师,我每个月都奉献,也常常祈祷,我现在得病生活不能自理,这是为啥呀?”这个老弟兄想的是认真奉献,敬虔生活,神就应该恩待他。这是将奉献变成了等价交换,像是一种交易——我奉献了,神就应该把平安健康都给我;神没给我,就好像我付了钱没拿到等价的商品一样。 我们在奉献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心理?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弟兄姊妹谈及奉献的时候,没有说你们这么做,神就祝福你们。耶稣基督用生命改变了我们,我们有奉献的责任。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不是期望他有回报,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就是在跟孩子做交易。所以,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发自内心的,愿意把最好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甚至生命都给予孩子,希望他过得更好。 奉献是我们从基督里得到了丰盛的恩典,再自发地去分享、去践行从基督所领受的。保罗用16章1-4节教导我们藉着真理明白如何使用金钱,希望我们在使用金钱上得自由,而不受金钱的辖制。金钱不是在拥有的时候有价值,而是在被使用的时候才有价值。奉献是发自于爱心的自由行动,是我们在基督里合一的分享,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服侍,是让肢体也感受到神的丰盛。 只有自己感到神的恩典丰富有余时,我们才会向外分享。分享时,我们会真正体会到耶稣基督所做的工作,就会发自内心地向神献上敬拜。敬虔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我们因着真理得自由,再藉着自由的行动去承担、去践行基督徒生命的本质,真正体会到作为活祭的意义。所以,当我们来到神的面前,要把奉献作为祷告的一部分,让神引导我们明白奉献的意义,经历奉献的过程,从而体会到耶稣基督的真理释放了我们。 在16章5-9节中,保罗藉着他的行程,分享了他的时间管理模式。今天的基督徒都很忙,但时间管理并不是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而是要很好地利用时间,要有计划和安排。计划不是说预知未来,而是指常常做预备——此时此刻就预备好面对后面的一切。盼望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有今天,还有美好的将来。保罗让我们带着一颗寻求的心过好人生,不是让我们去受苦,也不是让我们只低头忙碌,而是让我们既抬头仰望神,也专注神给的时间、机会,把握住神赐给我们的一切。也就是在时间的利用上我们要知道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所以,基督徒要有灵修,灵修就是让我们的生活有次序,用该用的时间做该做的事情。 10-12节保罗分享的主题是盼望。保罗提到了他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同工提摩太和亚波罗。对于熟读圣经的弟兄姊妹来说这两位并不陌生。保罗对比自己弱的同工充满了祝福和关爱。不仅是这里的经文,在提摩太前书和后书保罗也充分表明了他对后辈栽培的心。今天的教会每个人也应该关心身边比我们弱小的肢体。 保罗说:“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罗14:1)。所以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多担待别人不是吃亏,而是我们有担当。一个在家庭里有担当的人,他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在人际关系中,当你能够去承担责任,能够去祝福别人的时候,说明你是信心刚强的人,也是生命成熟的人。教会里嫉妒纷争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想独享,不愿意分享,想自己占有,不愿意让别人成长。因此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的弟兄姊妹要格外地关注提摩太的服侍。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今天的我们要传福音,要把人带到教会来,要让他在教会里生命得以成长,而不是把人带到教会里来,让他失望地离开。所以,教会牧者、基督徒都应该向保罗学习与人相处的方式——做一位有担当的人。 “我的意思就是你们各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林前1:12)第二个被提到的人是亚波罗。保罗就是要藉着与他联系紧密的同工来破除教会里的纷争。人有喜好是正常的。比如你跟这个姊妹交通很顺畅,可能跟另外一个姊妹交流起来就有点别扭,但却不会因此把关系变成有你无她,如果这样教会就会分崩离析。不论在家庭还是在教会,当你愿意用心去尊重别人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生活里面处处都有神格外的恩典。 基督徒在与人相处时,不要一味地要求别人,更不要强求别人。若要家庭关系融洽,不要总要求对方,而是要尊重对方,而尊重别人最好的方式是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总要求别人做这做那。 愿神藉着保罗分享的同工关系给我们更多的在主里面的看见,让我们能够为主而活,看到永活的盼望。藉着保罗分享他对金钱、时间、同工关系的安排和处理使我们知道,信仰不是仅仅信就够了,信仰是我如此信,也要如此活。在基督里因信有盼望,这个盼望体现在我们如何使用金钱,如何管理时间,如何与别人相处等等方面。 愿耶稣基督复活的能力更新我们,让我们在他里面有盼望,并将这盼望活在每一天。愿神祝福他的话语,也祝福听他话语的每一位弟兄姊妹,愿一切荣耀都归给神。阿们!

    张斌

    领人归主

    证道经文:约翰福音1:40-42 证道文字: 约翰福音记载:“听见约翰的话跟从耶稣的那两个人,一个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于是领他去见耶稣。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约1:40-42) 施洗约翰知道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就把自己的两个门徒推荐给主耶稣基督,他们就与主同住(参约1:35-39)。这就是主耶稣最初的教会,只有三个人。安得烈将他的哥哥介绍给耶稣,主的教会增加到四个人。从福音书的记载可以知道,主耶稣以丰盛的怜悯和慈爱在地上行了许多神迹奇事,信而跟随主的人也越来越多。 弟兄姊妹,今天的我们既要藉着祷告、感谢、赞美将一切荣耀归给我们的神,也要积极传扬福音,使神的教会得到复兴。具体而言,应当怎样传福音才能有果效呢? 一、顺服主的吩咐 福音书记载主耶稣基督所行的神迹共有36个,其中第一个神迹是耶稣在迦拿变水为酒。约翰福音记载:“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说:‘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约2:1-5)用人按照主的吩咐将石缸倒满水,又按照主的吩咐舀出来,就有了好酒(参约2:6-11)。 今天,我们同样要顺服主的吩咐。主耶稣基督复活以后交给我们传福音的大使命(参太28:18-20),作为神的儿女,我们要听从主的差遣,这样我们传福音就必大得能力。 二、追求与主同住 当施洗约翰的两个门徒听到耶稣就是神的羔羊的时候,他们就跟从了耶稣(参约1:35-37)。“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他们说:‘拉比(‘拉比’翻出来就是‘夫子’),在哪里住?’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约1:38-39)接着,安得烈就“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于是领他去见耶稣。”(约1:41-42)安得烈不仅自己遇见了救主,还把福音传给了家人,这就是人与耶稣基督同住的美好果效。 当追求与主同住的时候,主的灵就会充满我们,藉着我们手所做的工,主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他的教会。尽管最初主的教会只有几个人,但如今主的教会已遍布世界各地。布道家司布真曾说:“经常有人问我,教会事工大有果效的关键是什么?我所确实知道的是,我越渴慕与耶稣基督同住,所开展的教会事工就越加有果效。”并且,他引用诗篇的经文来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在你的院宇住一日,胜似在别处住千日。宁可在我神殿中看门,不愿住在恶人的帐棚里。”(诗84:10) 当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门徒们四散逃离。主耶稣基督复活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他的门徒。约翰福音记载:“天将亮的时候,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耶稣就对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耶稣说:‘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他们便撒下网去,竟拉不上来了,因为鱼甚多。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对彼得说:‘是主!’”(约21:4-6)这使他们回想起主最初呼召他们的场景(参太4:18-22)。 我们不但要追求与主同住,还要效法主做积极寻找的工作,就像主的门徒腓利一样。使徒行传记载:“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那路是旷野。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个埃塞俄比亚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埃塞俄比亚女王干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现在回来,在车上坐着,念先知以赛亚的书。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腓利就跑到太监那里,听见他念先知以赛亚的书,便问他说:‘你所念的,你明白吗?’他说:‘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于是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他所念的那段经,说:‘他像羊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他卑微的时候,人不按公义审判他,谁能述说他的世代?因为他的生命从地上夺去。’太监对腓利说:‘请问,先知说这话是指着谁?是指着自己呢?是指着别人呢?’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监说:‘看哪,这里有水,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于是吩咐车站住,腓利和太监二人同下水里去,腓利就给他施洗。从水里上来,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太监也不再见他了,就欢欢喜喜地走路。后来有人在亚锁都遇见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传福音,直到凯撒利亚。”(徒8:26-40) 三、以耶稣为中心 当安得烈向他的哥哥西门彼得传福音的时候,他说的是“我们遇见弥赛亚了”(约1:41)。弟兄姊妹,我们按照主的吩咐传福音的时候应当以耶稣基督为中心,我们所传扬的福音的核心应该是“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约20:31),他在十字架上流血舍命为我们偿还了罪债,“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保罗说:“弟兄们,从前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传神的奥秘。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2:1-5)如果一个人仅凭着自己的口才、知识或逻辑思维来传福音,可能就会因弟兄姊妹的夸奖而沾沾自喜,甚至落入以自我为中心的陷阱。所以,我们要像保罗一样,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宣扬耶稣是基督,是赐我们生命的主。 四、逼迫中不胆怯 当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教会经历了极大的试炼,很多曾经跟随主的人远离了主,只有几位妇女和主所爱的那门徒在主的身旁(参约19:25-27)。但是,主耶稣在受难之前曾说:“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12:32)主耶稣升天之前也应许门徒:“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 使徒行传记载,彼得和约翰上圣殿祷告的时候医治了一个生来瘸腿的人,并向众百姓讲述犹太人的历史(参徒3)。但是,“祭司们和守殿官,并撒都该人”(徒4:1)却“下手拿住他们”(徒4:3)。“第二天,官府、长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会,又有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约翰、亚历山大,并大祭司的亲族都在那里。叫使徒站在当中,就问他们说:‘你们用什么能力,奉谁的名作这事呢?’那时,彼得被圣灵充满,对他们说:‘治民的官府和长老啊,倘若今日因为在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问我们他是怎么得了痊愈,你们众人和以色列百姓都当知道,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神叫他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他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5-12) 逼迫中的教会是成长的教会。彼得在逼迫中靠着圣灵所赐的能力传扬了神的福音。我们今天在信主的过程中也不要惧怕,不要胆怯,因为有圣灵与我们同在。越是在不利的环境中,越要靠着神赐给我们的能力荣耀神,传扬生命之道耶稣基督。 感谢赞美主!我们若想做工有丰盛的果效,就需要在这几个方面警醒竭力:神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藉着祷告、祈求、感谢和赞美与主同住;不凭自己的高言大智,而是以耶稣基督为中心来传福音;相信逼迫中的教会是蒙福的教会,是成长的教会,是有圣灵同在的教会。愿神祝福我们,使我们在真理上得的更加丰盛。阿们!

    吴伟庆

    得享安舒的日子

    证道经文:使徒行传3:17-26 证道文字: 使徒行传3章17-26节记载的是彼得被圣灵充满,得到圣灵的能力之后,放胆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彼得和约翰还行了一件神迹,使生来瘸腿的人得到了医治。当这样的神迹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他们都感到希奇,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生来瘸腿的人能够站立起来行走。彼得告诉他们,这件事情的成就不是因为他自己多有能力,乃是被他们所陷害、所弃绝的耶稣使这个病人得到了医治。彼得在这里开始了他第二篇讲道。 彼得藉着这篇讲道告诉以色列民:你们所弃绝的这位耶稣是救世主,是基督,是全能的神。他有能力使生来瘸腿的得到医治,你们要相信他。你们应该在他的面前认罪悔改,从主耶稣基督领受使人的身、心、灵都能够得到安宁的恩典,来享受这样安舒的日子。 一、安舒的日子 彼得在这段经文中引用了旧约圣经来证明自己所传的道。他告诉以色列民:“弟兄们,我晓得你们作这事是出于不知,你们的官长也是如此。但神曾藉众先知的口,预言基督将要受害,就这样应验了。”(徒3:17-18)彼得对以色列民讲这番话不是出于指责,而是出于安慰和劝勉,目的是让这些人明白,他们是由于不知才做了错误的事情,弃绝了耶稣基督,这正好应验了先知的预言,也是主耶稣基督的应许。 圣经告诉我们,虽然以色列民不知、不认识神,因此不接受耶稣基督是他们个人的救主,但不认识神就是罪。所以彼得在这里说:“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徒3:19)。“安舒”是松缓、舒畅、舒爽、清凉、复苏的意思,是一种好的状态。“安舒的日子”是指人经过审判后进入神的国里,就是当主耶稣基督二次再来接我们到神那里去的时候,经过白色大宝座的审判之后,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罪得赦免,会与主耶稣基督永远同在,而不相信的人将与神永远隔绝。与主耶稣基督同在的人就可以享受安舒、平静、安稳、舒适的日子。 在圣经中我们看到财主与拉撒路的例子。他们两个人离开世界后,财主在阴间受痛苦,而拉撒路则躺在亚伯拉罕的怀里,享受安舒的日子(参路16:19-24)。我们也向往享有安舒的日子,也想内心充满平安与喜乐。 二、得享安舒需要悔改归正 彼得在这篇讲道中非常清楚地告诉以色列民,同时也是告诉世人,我们怎样才能够得到这样安舒的日子。首先要悔改归正,使我们罪得赦免。我们可以因着相信主耶稣基督,因着在耶稣基督里认罪悔改,因着存着盼望的心享受安舒的日子。 1.悔改认罪 在使徒行传2章37-38节,彼得第一次被圣灵充满,他放胆传扬主耶稣基督的福音。他第一次在以色列众人面前讲道就提到了应该悔改。他对那些以色列民说:“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徒2:36)“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徒2:37)意思是说,既然我们做了这样的错事,犯罪了,弃绝了这位耶稣,那接下来当怎样做呢?“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徒2:38)。彼得这一次讲道有三千人认罪悔改,相信了耶稣基督。 主耶稣基督出来传道的时候同样也宣讲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3:2)!悔改是非常重要的。在创世记我们可以看到,神照着他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人本来是有神的形像的,跟神是在一起的,在伊甸园里享受神所赐的一切。但是自从亚当夏娃犯罪之后,人就走错了路,违背了神的命令,犯罪得罪了神,所以人需要悔改。我们这些世人,都是从亚当夏娃延续下来的。有人说我活到70岁,是个好人,没有做任何错事。但你也是亚当夏娃的子孙,就有原罪在你的身上,而且一个人出生之后,不可能没有做过一件错事,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悔改。 无论是主耶稣基督的开路先锋也好,还是主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保罗也好,他们在传道中都有一个中心,就是告诉世人应当悔改。“悔改”就是转回、调转头往正确的方向去走。“悔改归正”就是将心思意念回转到神的面前,走在神所命定的正确的道路上。 我们常讲的“罪”是什么?罪就是错了。比如射箭,罪就是没有射中靶心;比如开火车,罪就是火车脱离正确的轨道。人也是如此,人犯罪就是走错了路,所以需要悔改,需要回转,需要调转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彼得告诉以色列民当悔改归正,就是让他们的心思意念、言语行为都要归向神。 彼得在这里所说的悔改不单是指这些以色列民要为他们的罪行悔改,更要为他们破坏了与神之间的关系悔改。以色列民本来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是神所呼召的一群选民,他们日夜盼望弥赛亚能够来拯救他们。但就像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一样,因着他们的不信,他们躲避神,拒绝了神,他们跟神之间的关系被破坏了。 保罗在以弗所的长老面前传道时,用见证劝勉他们:“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又对犹太人和希腊人证明当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徒20:20-21)保罗曾经三次旅行布道,传讲神的福音,建立神的教会,他工作的中心也是劝人悔改归正,信靠耶稣基督。 主耶稣自己也在传道过程中强调了要悔改。马可福音第1章记载,“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神的福音,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4-15)由此可见,悔改信福音,接受耶稣基督的救恩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也提醒众弟兄姊妹,悔改不是罪得涂抹的一个条件,不要认为你悔改了,罪就可以被涂抹了。一个人的罪能够得到涂抹,能够被赦免在于人的信心。 提摩太后书2章25节说:“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或者神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要知道,我们来到神面前认罪悔改,得救了,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好,这完全是神给我们的恩典。悔改是归向神、回应福音所必须走的信心的一步。神学家加尔文曾说,悔改不但必然随着信心而来,而且悔改是由信心产生的。也有人比喻说悔改和信心就像一块银币上的正反面一样,是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人无法自己达成真正的悔改,需要神的圣灵感动。圣灵在人心里光照,让人看见自己的不洁和不义,才促使人来到神的面前认罪悔改。由此看来,悔改是神所赐给人的恩典,是神圣灵光照人而产生的结果。是“神且用右手将他高举,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将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赐给以色列人。”(徒5:31)“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徒11:18)所以,一个人能够悔改来到神的面前,这是神赐给人的恩典。今天,众弟兄姊妹都是悔改认罪、相信福音的人,神也给了我们这样的恩典,所以我们应该在神的面前有一颗感恩的心。 悔改认罪带来的结果是“罪得以涂抹”。罪得以涂抹是指在神的面前因着我们的悔改与信心,因着耶稣基督宝血的洁净,我们的罪就被涂抹了、赦免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彼得用人们生活中最容易理解的事情作比喻来劝诫他们应该悔改归正,使他们的罪得以被涂抹,不留下任何痕迹。 2.归正 没有行为的悔改是毫无意义的。悔改不单单表示方向和思想态度的改变,也不单单是一种懊悔的感觉,悔改是要离开罪恶的不信神的生活状态,转向神,与神之间建立非常美好和谐的关系。 诗篇第51篇描述了大卫犯罪之后在神面前的那种懊悔,他知道自己做错了,就在神的面前痛苦流泪,他不仅有“悔”还有“改”。我们的悔改也同样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当中,知道错了,但仍然不改,那悔改就没有意义。 彼得告诉以色列民要恢复人与神之间的正确与和好的关系,不仅需要悔改,还需要“归正”。“归正”就是归到正道上来,改正以前的错误。 当圣灵光照我们,让我们知道自己撒谎了、贪心了……那就要悔改。不能光是知罪,光是有悔而不改正。这样的话神也是不喜悦的。所以彼得劝以色列民要悔改归正,离开错误的路,并且要归到正道上来,不但要悔还要改。 圣经中还有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就是税吏撒该。撒该是税吏,替罗马人收税,经常会剥削他们本民族的人,他当时是犹太人看不起并远离的人。但当他信主之后,他在神的面前认罪悔改。他不仅有一颗改过的心,还有改过的行为,他说:“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路19:8)基督徒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要勇于改正错误。 三、来到主前得享安舒 彼得的宣讲让我们认识到认罪悔改才是走在从主耶稣基督而来的道路上,这是一条让我们真正得享安舒的路。在圣经和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恶人不得平安的例子。“耶和华说:‘恶人必不得平安。’”(赛48:22)有很多人犯罪之后,内心纠结、惧怕,没有平安,没有喜乐,也就失去了安舒的日子。 基督徒是属神的儿女,应该是圣洁的,应该有耶稣基督的生命在里面。当我们软弱或者犯罪、得罪神之后,心里就没有了平安,没有了喜乐。只有来到神的面前认罪悔改之后,我们才能得释放,才会重新从主那里得到喜乐和平安,才能得以重享安舒的日子。 在使徒行传3章19节下半节彼得说:“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因着相信依靠主,活在主里面,我们的心灵就可以得到安息。耶稣基督对门徒说:“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我们在世上有苦难、艰难和逼迫,生活不是花香常漫,不是路常平坦,我们也会经历坎坷、疾病。三个月之前我曾经摔了一跤,骨折了,弟兄姊妹也很长时间没有在教会看见我。当经历这些的时候,我知道凡事都有神的美意,叫爱神的人得益处,所以即使在病痛当中,我也向神献上感恩。因为我是信神的人,神赐给我心里的平安与喜乐,让我可以在主里面享受这样的安息。在世上我们会经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但因着知道我们是神的儿女,神爱我们必爱我们到底,所以我们心里面就仍然有平安有喜乐。 耶稣基督是喜乐和平安的源头,离了耶稣基督,我们就不会拥有真正的平安和喜乐。彼得在这段经文中向以色列民发出邀请:“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徒3:19)。主耶稣基督也向世人发出这样的邀请,他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28-30) 得享安息是有条件的——“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我们悔改信主的表现就是成为神的儿女,有神的生命。我们要活出神的生命,行为上就要效法主耶稣基督,以主耶稣基督为榜样,要负主的轭,学主的样式,像主一样柔和谦卑,因为神阻拦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当我们效法主耶稣基督,活出耶稣基督的生命的时候,心中就会充满了喜乐,心灵就可以平安,就可以得享安息。相反,当我们违背神的旨意,没有活在神真理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活在不安与恐惧当中,就失去了安舒的日子,无法在神的面前得享安息。 四、凭信心得享安舒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来11:1-2)每位神的儿女在信仰的路上要紧紧抓住主的应许,我们所信的这位神是信实的神。靠着主耶稣基督加给我们力量,我们要向着标竿直跑,直到见主面的日子。当领受了从神而来的恩典,拥有了神所赐给我们的平安和喜乐之后,我们也要努力将神拯救人的福音传开,为神去作见证,使更多的灵魂能够像我们一样得到这样的安息,也有这样的平安和喜乐,在主面前得享安舒的日子。 愿神祝福他的众儿女因着悔改归正,因着来到主的面前,也因着信心从主那里得到安舒的日子。并且在享受神所赐的安舒日子的时候,能够向神献上感恩和赞美,也藉着这样的生活来荣耀神、见证神!愿神祝福他自己的话语,也祝福听神话语的弟兄姊妹。感谢主!阿们!

    陈瑞红

    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

    证道经文:弥迦书6:6-8 证道文字: “我朝见耶和华,在至高神面前跪拜,当献上什么呢?岂可献一岁的牛犊为燔祭吗?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吗?我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我的长子吗?为心中的罪恶献我身所生的吗?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6-8) 今天分享的题目是“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题目出自于刚读的证道经文,我把主语“他”换为了“神”。这段经文虽然只有短短三节,但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6-7节,从一位朝见耶和华的人的角度提出问题,讲了他的看法。这位朝见神的人,也就是敬拜者,可以是一个人、一群人,也可以是全体以色列民。第8节,说明了神所要的。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分享。 一、有所献,是蒙救赎之百姓当有的行动 以色列人是蒙神拣选和救赎的群体,这是他们所经历的不可辩驳的事实。在6章4-5节中,耶和华神谴责以色列百姓,要与他的百姓争辩,与以色列争论,神再次向他们诉说神在他们身上的恩典和作为。这恩典既包括对他们的救赎、引领、保守、祝福,也包括在他们犯罪时神对他们的惩罚。在以色列民身上,既显出神丰富的慈爱与怜悯,也彰显了神的公义。作为蒙救赎、蒙引领的神的百姓,在朝见神,在至高神面前跪拜时有所献,这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说是理所当然的呢?这是神的百姓对施恩的神,对拯救他们的神,对引领他们的神的回应。 然而在神面前跪拜之时,在朝见神之时,当献上什么呢?神喜悦他们献上的是什么呢?这是他们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他们该知晓的答案。因为只有明白神喜悦什么,明白神向人所要的是什么,所献的才会蒙神悦纳。所以不但要有所献,还要献在神的心意之中。 二、神究竟喜悦什么 在经文第6节的后半句和第7节,有一连串的反问:“岂可献一岁的牛犊为燔祭吗?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吗?我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我的长子吗?为心中的罪恶献我身所生的吗?”这里有燔祭,献的是一岁的牛犊;有千千的公羊、万万的油河;有他所拥有的财富;有从他身所生的长子。这些祭物是神所喜悦的吗?神是要这些吗? 从圣经我们可以知道,一切都是从神来的。创世记第1章写到神创造了天地万物,神并不缺少什么。若以为物质本身可以讨神的喜悦,而不是作为对神救恩的回应的话,那么所献的就是枉然无用的。如果为罪去献自己的长子,或是献从自己所生的却不悔改,这也不是神所喜悦的。 利未记记载,神为以色列人设立了五种祭,有燔祭、素祭、平安祭、赎罪祭和赎愆祭(参利1-5)。这五种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感恩而献,一类是为罪而献。为感恩而献,是回应神的施恩;为罪而献,是要修复人与神之间被罪影响的关系。 蒙神救赎的百姓在敬拜朝见神的时候有所献是理所当然的。但神岂是喜悦这些吗?即使我们献上最宝贵的,若不悔改,也不讨神的喜悦。因为,赎罪祭和赎愆祭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罪的问题,只是照着神的吩咐完成礼仪上的要求。所以,赎罪祭和赎愆祭需要常常献。 神究竟喜悦人献上什么呢?“你本不喜爱祭物,若喜爱,我就献上;燔祭你也不喜悦。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51:16-17)大卫明确给出了答案。这是大卫在犯罪之后向神忏悔的时候所领悟的。 “撒母耳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撒上15:22)透过撒母耳向扫罗的述说,我们看到,神喜悦人听从他的话,神喜悦人真正有忧伤的灵、痛悔的心。也就是说,神喜悦人真正的悔改而不是在犯罪之后的献祭。 经文中这位朝圣者仅藉着宗教的仪式——献祭的行动,是不能讨神喜悦的。从表面看,虽然跪拜在至高神面前,手中还捧着所献的祭,很虔诚,但是他的想法和做法其实暴露了他并没有真正认识神,也不明白神的心意。他以为神也像人一样,可以通过财物买通,以此来赎他的罪。事实上,神喜悦的不是人所献上的祭物,或为罪献上的长子,神喜悦的是人真正地悔改并听从他的话语。 三、神向人所要的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并与神同行 第8节:“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神已指示给百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好的。神向人所要的并不神秘,而且与献祭和奉献也没有直接关系。 神所要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神向人所要的是行公义。 神是公义的神,神向他的百姓不仅仅施行怜悯,也施行公义。所以前面提到说,当他们犯罪的时候,神也会严厉地惩罚和管教,这是神公义的彰显,因为神断不以有罪的为无罪,神也断不以无罪的当有罪。神既然是公义的,也期望百姓活出公义。公义不仅仅是神的属性,也是拥有神的样式之人的德行。我们知道,神造人的时候是照着他的形像和样式造的。所以,有神形像和样式的人也应该拥有并且活出这样的德行。如果不行公义便不能够活出神的形像和样式,当然也不能够以神指定的方式来生活。 圣经中是如何解释公义的呢?有两个方面。消极的方面,行公义就是不做那些神禁止的事情,如偷盗,欺骗,不诚实,贿赂,勒索等。积极的方面可以总括为为别人的益处着想,在人有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比如,保护社会中无助的弱势群体如寡妇、孤儿、外来者和穷人等。弱势群体是遭到不公平待遇的人群。圣经中的公义观念特别接近慈爱,接近爱的行动。神喜悦人行公义远超过在宗教场所人们所做的一切。一位神学家说过:“没有任何的狂热的宗教活动能够填补公义的空白。”神向人所要的是行公义。 第二,神向人所要的是好怜悯。 怜悯也是神的属性,而且是神最基本的属性,怜悯与爱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有时候怜悯也被翻译为爱的怜悯。神是有怜悯的神,他以怜悯待人。神是慈爱的神,他以慈爱待人。所以神也要求他的百姓以怜悯待人。 怜悯是对人的态度,是具体的行动。怜悯的内涵包括忠诚的爱,坚定不移的爱,也包括仁慈。怜悯会催促人向别人行善。怜悯不是因为对方有什么优点,也不是基于对方有什么可爱之处。如果一个人有优点才能够被怜悯,有缺点就不能蒙怜悯的话,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蒙神的怜悯,因为我们都是罪人,是死在罪恶和过犯之中的,都是与神为敌的,而且我们在蒙神无条件拯救之后还常常活在罪中。神对我们的怜悯是无条件的,因为他爱我们,怜悯我们。 我们要去怜悯,因为神就是这样怜悯我们的。神的怜悯是爱,是宽恕、包容、接纳,不带条件,也不求回报。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爱的颂歌”中更具体地解释了出于怜悯的爱的内涵(参林前13:1-8)。旧约中神给他子民的律例典章中也着重提到了爱(参太22:37-40),神是怜悯人的神,神是爱人的神。我们这些因着神的怜悯而蒙救赎的百姓也当像神一样,存怜悯之心,有怜悯的行为。 第三,神向人所要的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 与神同行的字面意思是与神一同行走。既然特别强调了要存谦卑之心,因此与神一同行走并不是指与神并肩而行,也不是走在神的前面,而是紧随在神的后面,跟着神走。与神同行,指的是我们与神的关系,也指我们的行动和生活。作为神的百姓,需要谦卑在神的面前,也需要顺服地与神同行,而不是骄傲自大。《活祭》《爱,我愿意》这两首诗歌会让我们体会到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时那种降伏的状态。神的所行所为,神对人的态度和行动,跟随在后的人会尽收眼底。看到了神是怎样说话行事之后,我们就要效法他。 “我是把你们从埃及地领出来的耶和华,要作你们的神,所以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利11:45)“因为我是慈爱的,我必不永远存怒。这是耶和华说的。”(耶3:12)“所以你们既是神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西3:12)与圣洁的神相交的人应当活出圣洁,与爱人的神相交的人应该活出爱。与神同行具体的表现就是效法神。 “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行公义”“好怜悯”这三者构成了一个正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端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下面的两个角是“行公义”“好怜悯”。这三角形也是神的百姓(旧约、新约中以色列民和现在的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基础,这三者是一个整体,是彼此相关的。神的子民回应神的爱和救恩的行为表现就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当神的百姓这样做的时候就是彰显神、荣耀神。 以上三方面就是神向人所要的答案。神希望他的百姓能够活出他的性情和品德。这是神与以色列民立约的目标,也是神藉着他的儿子耶稣基督救赎我们,并且赐生命给我们的目的。 短短的三节经文让我们看到,蒙神救赎的子民在神面前应当有所献,这是出于感恩。但是我们不应以献祭物来解决罪的问题。作为神的子民——蒙救赎的群体,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凭自己的努力使罪得赦免,也不能藉着献祭或是宗教仪式讨神喜悦。人若悖逆神,即使献上最完美、最贵的祭物,也不能讨神喜悦。神向他子民所要的,在旧约和新约中是一样的,就是希望百姓活出他的性情和品德。 当明白了神向我们要的是什么,就要行神向我们所要的,以此来回应神的怜悯之爱,回应神藉着耶稣基督舍命流血对我们的救赎之恩。 最后,让我们一起诵读第8节经文,把“世人哪”改为“神的子民哪”,把“你”换成“我”来读。“神的子民哪,耶和华已指示我何为善,他向我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我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我的神同行。”阿们!

    甄翠花

    上行之路

    证道经文:希伯来书11:13-16 证道文字: 希伯来书第11章是关于信心的篇章,列举了许多信心的伟人,亚伯、以诺、挪亚这些古人在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13-16节讲到希伯来人列祖亚伯拉罕和撒拉、以撒、雅各的信心在于对神应许的盼望,他们虽然直到死时仍未见到所应许的完全实现,但却欢喜迎接神的应许。他们不以自己的故乡或寄居之地为家,而是等待神为他们预备的天家,他们所走的是一条上行之路,今天的我们同样在走这条上行之路。 从这些信心伟人的人生之路可以看到,生命本是一场信仰的旅程,我们在这地上寄居,做客旅,目标是奔向那天上的家乡。在这条上行之路中充满艰难,我们该如何前行才能胜利到达终点?今天,我们以“上行之路”为题,分三点跟大家分享。首先,要知道在这地上,我们是寄居者,是客旅;其次,我们的一生都在路上,一路都是旅行,要存着信心,带着盼望跨越种种困难;最后,我们所切慕的终点是那天上更美的家乡。 一、我们是天路客 “天路客”这个名字表明我们的身份和状态。我们是客旅、是寄居者,不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踏向天路,到达天家。我们所走的是一条上行之路,所谓上行,就是向上走,是攀登台阶,是敬拜神时的状态。以色列民一年三次到耶路撒冷朝圣,他们一路走,一路吟唱,直走到锡安山耶和华的圣殿,所以圣经里有上行之诗,诗篇120-134篇都是上行之诗。我们进入海淀教堂也是如此,一步一个台阶而上,来到教堂朝见神,一路上心中充满喜乐、感恩或者疑惑、忧愁。上行也是生命意义上的向上行走。我们的人生该是朝向神,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竿直跑的人生。这样的上行之路也正是今天基督徒的生命写照,如此的人生道路也是我们正在经历和即将要去行的。我们当承认自己是“天路客”的身份,效法先贤的信心与盼望之心,走这条上行之路。 圣经中不乏关于旅程的记载。从创世记开始,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就开始了一次旅行,从此背井离乡,犹如浪子,踏上了寻家之路。人一直在寻求心灵真正的安息,寻找真正的家乡,这是一个追寻信仰的生命之旅。因此,以赛亚先知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赛30:15)直到圣子耶稣基督来到,人归回到神里面,与圣父和好,自此踏上回家之路。这一切都因耶稣基督受死复活,赐下圣灵,升天,为人预备地方,他还要再来接我们到他那里去。 希伯来人的历史也是开启于亚伯拉罕的旅程。亚伯拉罕、雅各、约瑟、摩西等人都有不同的旅程经历,每一次旅程都经历各样的困难,同时也带出属灵意义的教导。如:亚伯拉罕听从神的呼唤,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自己所不知道的地方去,往神指示的地方去,那一次的离开,使得以色列整个民族后来始终都在旅程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历经艰险开始一段民族旅程。出埃及、过红海、走干地,浩浩荡荡,然后经旷野漂流,云柱火柱在前引领,到西奈山与神立约,以色列民族历时近四十年向迦南美地艰苦跋涉,最终走出埃及到达神的应许之地。对以色列民来说,这是一个永远值得记念的民族壮举,他们成为了属神的子民和祭司的国度,见证了神赐的律法。从信仰的角度看,这是一次展现人要离开罪恶之地,离开自我罪恶的本性,进入信心的探险和心灵的救赎旅程的画卷,是一次生命的上行之路,是基督徒的成长之路。 17世纪约翰班扬写了长篇小说《天路历程》,文中讲到主人公“基督徒”逃离毁灭,前往天国,寻求救赎和永生的朝圣之旅,这也是一次心灵被拯救的旅程。这个旅程充满艰难险阻,充满诱惑,但因着“基督徒”坚定信心,坚信因信得救而最终完成了艰辛的旅程得到救赎。 弟兄姊妹,这样看来,从整个人类背离神之后所处的流浪境况,到昔日的以色列人,从亚伯拉罕到17世纪的约翰,再到今日的你和我,无不都是“天路客”,都在奔走天路。我们都有一次这样的旅程,从本地、本族、父家出发,离开,前往那永远的家乡。从离开罪恶,到相信耶稣,进入永生,最后直到天家。我们注定是“天路客”,道艰且长。 二、存着信心,带着盼望 我们是“天路客”,在现实世界中,因为罪的缘故,我们肉身终要死亡。希伯来书的作者说,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来11:13),都是带着盼望“要找一个家乡”(来11:14)。更明确地说,“这些人”就是指亚伯拉罕一家。因为存着信心,带着盼望,在这条上行之路上,即使在他们有生之年没有得着所应许的,但是他们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这给了我们启发和鼓励。今日,我们如何走这条上行之路呢?什么能确保我们到达终点呢?答案就是存着信心,带着盼望,相信神的同在。 希伯来书11章8-9节说:“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神要亚伯拉罕认识到这世界并非是永远的家乡。他的人生之旅带给我们的重要属灵价值就是“信心”,用信心出发,以信心面对所有困难、试炼,还要带着信心看到那暂时没有应验的应许。神应许亚伯拉罕儿孙满堂,成为大国,而且万国都要因他得福。他所领受的应许在有生之年并未完全实现,然而他却靠神而活,面对出去时不明朗的处境仍迈出信心的一步。亚伯拉罕称为“信心之父”,展示出他对神的非凡的信心。一般人面对未来新的发展往往先要掌握情况才肯行动,这是很正常的。但亚伯拉罕领受神的呼召,得到神的应许,即或面对不明朗的处境,不知往哪里去时,仍乐于起程,踏出第一步,这就是靠神而活的信心。 圣经中还说,亚伯拉罕“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神应许把迦南地赐给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当他来到迦南地时,知道这是神要给他的应许之地,虽然身处之地仍未完全属于他,他却甘愿以客旅的身份居住在那里。亚伯拉罕能等待,因他有一个更高的盼望,就是等候神为他造那座有根基的城。13-16节告诉我们,这城就是在天上的家乡,是他终极的盼望。亚伯拉罕相信神给他的是最好的,不是人间的城,而是天上的城,因此,对于地上的应许他能等待。在迦南时,他虽然仍未得到那地,却可以喜乐地生活。今天,神给我们最大的应许同样是那天上的城,是永生。我们在地上生活,神同样祝福,各人凭着信心所领受的有所不同,神给人在世的遭遇安排、所经历的各有分别,但我们仍可等待,因为我们终极的盼望并不在这世上,而是在天上。正如腓立比书3章20节说:“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 基督徒的成长之路同样要存着信心,带着盼望。《天路历程》这本书的主人公名叫“基督徒”,故事开始时他手中有一本圣经,但他背上有重担,也就是罪咎。圣经告诉他正在朝着亡命之路行走时,他不知在哪里能得到拯救,直至福音的使者出现,为他指出光明方向。当他要踏上天路时,妻子和孩子们却祈求他不要离开,他们舍不得现在的生活,但“基督徒”心意已决,就毅然起程。“基督徒”沿途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最后,在“盼望”的帮助下,终于进入天国之城中。天路历程艰难重重,但主的恩典也丰厚饱满,“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因为有耶稣,我们就有这样的信心和盼望。这是确保我们能战胜旅途中各样苦难的力量所在。 神呼召亚伯拉罕、雅各、约瑟、摩西,与他们立约,给他们一定的责任和承诺,让他们完成使命。我们看到,只要是神选定的人,不管所走的路有多险,有多难,在神的帮助下必然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到达应许之地。在《天路历程》中,“基督徒”无论是在“绝望潭”,还是在“死亡谷”,若没有对神的完全信靠,他都无法通过。在整个旅程中神无处不在。不管是圣经中的亚伯拉罕,还是《天路历程》中的“基督徒”,在旅程中都有神的陪伴和同在,因为神是以马内利的神。那么,同蒙天召的弟兄姊妹,我们也当存此信心,带着盼望,相信神的同在和陪伴永远与我们相随,直到我们看到那更美的家乡。 三、切慕更美的家乡 我们是“天路客”,脚在地上,心却在天上。这并不是让我们成为身体灵魂分裂的人,而是成为被神呼召的人,我们真正的归宿是那天上的家乡。“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4:16)“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18)当希伯来书的作者写信给当时的读者时,或许他们正在遭受逼迫,信心软弱,没有看见神给他们的应许的实现,看到的全都是目前、短期内危机带来的困难。作者指出,对有信心的百姓来说这是正常的。即使神的应许只会在将来实现,他们也要存着信心接受这应许。今天,我们带着极大的信心渴慕将来会活在一个更美的、在天上的国度,就会积极地活在目前这充满挑战的世界。 存着信心,带着盼望的人,他们有一个心志,就是切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国度。以亚伯拉罕为例,他若是要寻找一个地上的家乡大可返回哈兰,甚至再回吾珥,但他却坚定跟从神的引领,坚信神的应许必要实现。切慕更美的家乡意味着要将心放在神里面,用神的道滋养我们的灵魂。彼得前书2章11节说:“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在希伯来书11章13-16节,作者同样想告诉我们,希伯来先祖们与神的关系在于他们对神的委身,而不是得到一个在地上的安居之所。他们在存着信心的状态下死去,他们最深的渴望是神自己和神的城。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来11:16)。” 上行之路的人心中切慕那更美的家乡,却是实在走过成长之路。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其实也是约翰本人的亲身经历。他曾因犯罪而身心备受煎熬,在是否得救的问题中打转,幸而后来他从罗马书及加拉太书得到启发,豁然开朗,明白因信称义的道理,明白因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流出宝血,他的罪恶过犯已经得到赦免了。当“基督徒”信主,认识到自己的罪后,经过挣扎最终走上归主的道路,前往天国,正是“基督徒”归向神的体现,他踏上了上行之路。但他在前往天国的路上仍然处于迷茫中,甚至一度偏离正道,但因着信仰神以及蒙神保守,他最终走到十字架面前,身上的重罪得以释放。虽然前面的道路仍然困难重重,但他因信主而更有信心,最后成功到达天国得救。 弟兄姊妹,希伯来书的作者说这些存着信心,心存盼望走上行之路的“天路客”是在寻找一个更美的、天上的家乡,因为那才是他们真正的家乡。基督徒的成长之路要经历种种阶段,如同《天路历程》中的重重险阻。我们从经文中得到的亮光与鼓励是:认清我们“天路客”的身份,存着信心,带着盼望,满心相信神的同在,切慕天上更美的家乡,直到完全回到神面前。阿们!

    杨鹏君

...17...
跳至
第 17 页,共 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