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聚会
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
——约翰福音 15:4
证道经文:路加福音19:1-10节 证道文字: 今天分享的经文是路加福音19章1-10节:“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他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众人看见,都私下议论说:‘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人子来,为了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段经文,是一个极其温暖又充满力量的故事。有一个人叫撒该,他是税吏长,是财主,他与主耶稣相遇,从此以后,撒该的人生发生了变化,他蒙恩得救成为主的孩子。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享这段经文。 第一,撒该的寻求是卑微者对光的渴慕。 经文说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这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耶利哥。关于耶利哥城,主耶稣曾讲过,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时遇到了强盗,被打得半死,说明耶利哥是个盗贼经常出没的地方,是一个不太平安的地方(参路10:30)。我们常讲“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面对这样一个充满强盗、充满抢夺的地方,主耶稣和他的门徒应该远离才对,但主耶稣却进了耶利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让我们看到主耶稣的勇敢。还有一次,主耶稣让门徒将船渡到湖的另一边去,湖上起了风浪,门徒都以为要丧命了,但主耶稣定意要去解救一个被巫鬼附着的人(参路8:22-39)。主耶稣的生命里体现出勇敢慈悲的特质。 “正经过的时候”,说的是机遇和时间。谁把握住了时间和机遇呢?撒该。圣经里说他是税吏长,又是财主。税吏长是税吏中的管理者,为罗马帝国效命。税吏是一个肥差,在收税的过程中,他们常常通过讹诈等一些不正当的方法,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财富。所以撒该是一个有地位、有金钱又富贵的人。按现代人的观念,他是社会中的成功人士。但圣经中说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我们知道,每一个到耶稣面前来的人都是有需求的。比如,血漏的妇人来到耶稣面前想得医治(参可5:25-34),大麻风的病人来到耶稣面前想得洁净(参太8:2-4)。 那么,撒该到耶稣面前想得什么?生活中他什么都不缺,他需要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继续看经文。撒该要看耶稣并不顺利,因为人很多。耶稣无论到哪里去都有许多人追随他、围着他,这应该也是撒该要看耶稣是怎样一个人的原因之一。我们常提到一个词“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影响力越大,跟随的人越多。主耶稣绝对是最伟大的领导者,有很多人拥着他、围着他、跟随他。但与撒该这个有钱人相比,主耶稣连放枕头的地方都没有(参路9:58)。一个有钱人为什么要看一个没钱的人?一个没钱的人怎样影响了一个有钱的人?是什么吸引了撒该? 经文说撒该要看耶稣,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撒该个子不高是他的缺陷,但有一点是别人比不了的,就是头脑,他头脑聪明,有三点可以说明他的聪明之处。一是在耶稣正经过的时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二是他往前头跑,不往后头跑,因为他知道耶稣必从那里经过。这叫预先研判,懂得未雨绸缪,懂得做计划,提前做安排。生活中成功的人都有提前做准备的特点。三是撒该爬到桑树上,这叫借势。自己个子矮,但可以借桑树之势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什么事自己办不到,但可以通过别人办到,这也是聪明之处。这是撒该成为财主、税吏长的主要原因。 撒该行动的背后表达出他内心对主耶稣的渴慕。主耶稣说,“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他开门。”(参太7:7)“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5:6)撒该一句话也没有讲,但通过行动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对主的渴望之情。 第二,耶稣的俯就。 撒该是寻求,主耶稣是俯就。主耶稣是尊贵之王,万物之主,万王之王,他这次来耶利哥就是为撒该而来。虽然我们不知道耶利哥城具体有多少人,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主耶稣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撒该。当耶稣抬头看见撒该时,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先前主耶稣和撒该没有交集,但主耶稣一见面就知道他的名字。好奇妙啊!被人记得名字是开心的。估计在座的弟兄姊妹没有几个人见过我,即使见过我,也未必知道我的名字。假如说有一个弟兄姊妹见到我以后脱口而出我的名字,我会很开心的。据说拿破仑就有这个本事,他对每个士兵都了如指掌,能够瞬间叫出某一个士兵的名字,这说明他对士兵很看重,而士兵也会因为被统帅记得而觉得荣耀。主耶稣叫撒该快下来。意思是说,“你不是想看看我吗?我让你看个够,看个明白,不要远远地观望,不要眺望,你要过来近距离地接触我”。耶稣说,“快下来,此时此刻我就要和你在一起,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主耶稣一般不是一个人出门,他传道的时候,往往会带着使徒同行。主耶稣在撒该家住宿的时候,恐怕这些人也都需要住。能住得下吗?撒该没有考虑这些,他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一点儿也不拖拉。 刚刚的问题还没有答案,撒该到底需要什么?他不缺钱,不缺地位,但他是一个孤独的人,因为后面的经文提到当主耶稣到他家里面去住宿时,众人私下议论说,主耶稣竟然到罪人家里去住。今天,如果我们把某个人当坏人看,我们很大概率会和他划清界限,不和他来往,免得他影响我们。所以,一些人也许富贵,但他内心孤独;或许有很多人围着他,但没人从心里真正尊重他;或许有人嘘寒问暖,但未必真正关心他。撒该的内心深处就是孤独的,在整个犹太社会中,他被人歧视,被人议论、瞧不起,甚至把他排除在亚伯拉罕的子孙以外。 大家试想撒该有朋友吗?真正的朋友是敢把真心话告诉他,而他能够理解你,倾听你,无论你是在高位也好,在卑微之处也罢,他都能够接纳你。我们常说,人生得两三知己足矣,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有那么几个真朋友就够了。但生活中有的人可能就真的没有朋友。比如你缺钱的时候能够向谁开口?当你需要借钱的时候,往往能够考验出你到底有几个真朋友。当你遇到特别难受的事情时,你能向谁倾诉?谁能理解你?谁真心实意地为你好?相反,有的人还可能会使你受更大的创伤。 比如约伯的三个朋友,当他在苦难中时,他们的话如同刀子一样,让他更加难受。而主耶稣对撒该说,“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说明他把撒该当朋友看待和接纳,而且还是公开表示他愿意和撒该当朋友。公开和私下不一样。有的人愿意私下和你交往,但不愿意公开,因为有所顾虑。比如尼哥底母夜里来找耶稣,他就有顾虑,因为他是犹太人的官(参约3:1-20)。所以当主耶稣公开讲“我今天住撒该家”的时候,等于把撒该当亲人看待,当朋友看待,当知心人看待,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撒该的表现是欢欢喜喜,说明他心“开”了。我在教会里服侍20多年了,当看到基督徒的面容时,就知道他是否还在罪的捆绑之中。我们的模样、表现能体现内在的光景。撒该欢欢喜喜,他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改变。当主耶稣一看到撒该的时候,他就得救了。主耶稣已经感受到撒该的心思意念,他的渴慕主都知道。就像那个患血漏的妇人一样,虽然什么话都没有讲,但她的信心达到了主的面前。主耶稣和撒该讲话时,他的生命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今天证道的题目是什么?悔改从心开始。心很重要,人一生的果效从心发出(参箴4:23),心开了,你脸上也就开了,所有的行为也就开了。 第三,撒该的悔改。 在主耶稣面前,撒该站着说,“我愿意将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不知道撒该到底有多少钱,但一张口,一半的钱就捐了。大家知道撒该是财主,财主视财如命,以财为主,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挣钱。现在撒该一句话,一半的资产就没了。过去的时候他为财富而活,是财富的奴隶;现在他愿意把财富奉献给穷人,拿来周济穷人,他把钱财当成了祝福别人的工具。这是思想认知的改变,说明他对金钱有了重新的认识。很奇妙,撒该马上就改变了。神的圣灵在里面运行,人就会发生改变。 撒该又说,“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因为律法里面说,若有人偷了一只羊,就要还失主四只羊(参出22:1)。撒该表示,他把所有的一半给了穷人,还剩下一半,现在他悔改了,那些曾经被他伤害过、讹诈过的人都可以来找他,他愿意四倍地偿还。有一个做商人的弟兄读到这段经文说他接受不了:撒该捐了一半,又说还别人四倍,有没有可能最后一无所有?非常有可能!讹诈了一千,还四千。讹诈了一万,还四万。最终撒该可能一无所有,但他宁可丧失所有的财富,甚至背负债务,也愿意以得到耶稣为满足。并且他有决心与过去的自己划清界线,对曾经犯的罪行进行偿还,有悔改的行动。 今年是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为什么要纪念?因为日本侵华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他们中间还有很多的军国主义者没有悔改,甚至还有蠢蠢欲动的可能。所以,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实际上我们是反对军国主义者,不能让历史重演,我们要警惕那些人再次伤害我们。德国总理曾经在波兰、在犹太人被害的墓碑前下跪,所以全世界的人对德国就有另外一种观感,觉得他们有悔改。虽然曾经犯过不可饶恕的罪,但是总理也好,后期整个德国也好,都在努力地重新表明他们是一个向往和平的民族,不让纳粹那些坏的想法复燃。 悔改不仅是心理上悔改,也需要行动。主耶稣说,“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参太3:2)。在主的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过失。只要我们愿意悔改,我们在基督里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参林后5:17)。只要我们悔改,神就肯饶恕我们,赦免我们。但是当我们读马太福音的时候,也发现主耶稣曾经斥责过哥拉汛、迦百农、伯赛大的人,因为这些地方的人终不悔改,虽然听了很多道,虽然看了很多神迹,但是他们没有入心,没有悔改,所以他们要受更重的责备(参路10:13)。 撒该不一样,他有了悔改之心,也有了悔改的行动。主耶稣对撒该非常满意,感慨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主耶稣为这个家高兴,得拯救的不仅是撒该,还有他一家的人。以前被排斥的不仅是撒该,是整个家庭,今天撒该蒙恩了,要重新回归社会,重新被自己的民族接纳。做过坏事不要紧,只要悔改,神给你希望。主耶稣说“人子来,为了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这句话道出主耶稣的心声。主耶稣看重每一个人的蒙恩,看重每一个人的得救。主耶稣曾讲,一个人有一百只羊,丢了一只,他不以那九十九只为满足,到处寻找丢失的那一只,找到以后欢喜快乐,请人吃饭(参路15:1-7)。说明主耶稣虽然有那么多的跟随者,但还是不满足,他希望每一个人都回归到他的名下。 今天我们也要把福音传给更多有需要的人,这才能让主耶稣的心得到满足。盼望今天的分享能够长存在每一位肢体的心里。我们要相信神是爱我们的,无论我们在什么样的光景里,无论我们曾经如何,只要我们悔改归向他,他都愿意接纳我们。愿主坚定我们的信心,赐给我们力量和平安,在以后的日子为主做更美好的见证。阿们!
证道经文:马可福音14:53-65 证道文字: 亲爱的弟兄姊妹,主内平安!今天我们分享马可福音14章53-65节的经文。 用今天的网络术语来说,这段经文记载的是一个惊天大案,是一个关乎全人类命运的审判现场。有一位叫耶稣的人被带到了现场,但这个现场不是法庭,而是公会;审判官是这里的负责人,即当时犹太人的大祭司。在没有审判之前,人们就已经想好了要定耶稣死罪。然而在审判的过程中,做见证的人实在找不出什么证据,因此没法给耶稣定罪。可就在这个时候,大祭司问耶稣:“你是基督吗?”耶稣说:“我是。”大祭司又惊奇又激动,就撕开了自己的衣服——耶稣竟然枉称自己是基督,那就可以给他定罪了。 “弥赛亚基督”这个概念为什么在这里如此重要呢?这跟以色列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从圣经旧约中许多次关于弥赛亚的预言中截取三位先知的预言来分享。 一、先知预言的弥赛亚 1.先知以赛亚的预言 以赛亚做先知的时候,以色列民族已经分裂成两个国家,一个是北国以色列,定都在撒玛利亚;一个是南国犹大,定都在耶路撒冷。当时南国犹大国的王叫亚哈斯,他正面临着内忧外患。内忧是他的兄弟以色列国要找他的麻烦,而且还联络了更北边的亚兰国,也就是今天的叙利亚,要发难南国。外患是他们东边的亚述帝国已经兵临城下,要夺取这个流奶与蜜之地。然而在这个时候,亚哈斯王却做了一个非常愚蠢的选择,他竟然联络亚述帝国一起去制衡以色列。于是,先知以赛亚带着神的托付与使命,多次向亚哈斯王发出谏言,希望他能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然而,不仅君王不听以赛亚的话,普通的百姓也不听他的话。 以赛亚书7章10-17节记载了耶和华神晓谕以赛亚,让他告诉亚哈斯王不要与亚述王在一起,亚述王拜假神,神必会败坏他们。可是亚哈斯王根本听不进去。于是以赛亚进一步对亚哈斯王说:“耶和华神命我告诉你,你可以向耶和华亲自祷告,求告一个兆头,会有一个神迹显示在你的面前”。亚哈斯王不但不求,还说出一个理由“我不试探神”。于是以赛亚预言说:“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到他晓得弃恶择善的时候,他必吃奶油与蜂蜜。因为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先,你所憎恶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见弃。耶和华必使亚述王攻击你的日子临到你和你的百姓并你的父家。自从以法莲离开犹大以来,未曾有这样的日子。”(赛7:14-17) 提到弥赛亚,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他是救世主,我们这些被救的人是受害者,我们受逼迫了、受屈辱了、受冤枉了,于是有一位救世主降临,把我们解救出来,使我们陈冤昭雪。然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弥赛亚不仅要把人从恶劣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他还要把人从自己的邪恶和悖谬中拯救出来。 2.先知弥迦的预言 弥迦与以赛亚差不多是同一个时期的先知。先知弥迦的预言针对的是另外一个君王希西家。当王朝过渡到希西家的时候,整个南国风平浪静。可就在此时,先知弥迦用他那双属灵的眼睛,看到了南国犹大的悲惨命运,于是他发出预言:“伯利恒以法他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弥5:2)对于今天的弟兄姊妹来讲,这个预言很容易理解,因为这一切都应验了,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神的计划。 接下来弥迦又预言到:“耶和华必将以色列人交付敌人,直等那生产的妇人生下子来。那时,掌权者其余的弟兄必归到以色列人那里。”(弥5:3)这是预言一位妇人要生下儿子,并且要拯救以色列。“他必起来,倚靠耶和华的大能,并耶和华他神之名的威严,牧养他的羊群。”(弥5:4)主耶稣自己也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约10:11)主耶稣在加利利、撒玛利亚、耶路撒冷,在许许多多地方,为那么多来接近他的人排忧解难,跟他们讲天上的福音,这是一个多么温暖的牧养的场景啊!先知接着说:“他们要安然居住;因为他必日见尊大,直到地极。这位必作我们的平安。”(弥5:4-5)每一次我们在主的圣所中,感受到的不正是这样的平安吗?我曾经问一位弟兄他信主的经过,他说:“我信主不是因为失恋,不是因为没钱,也不是因为有什么灾难。我是一个工程师,那天我走在海淀的街头,觉得很无聊,正好看到教堂就进去了。教堂当时是空的,没有其他人。我坐在椅子上,眼泪就突然流下来了,但我感到的是一种特别的平安。” 3.先知以西结的预言 到了以西结做先知的时候,以色列人即便认同过去那些先知们的预言,但已经来不及了,他们被掳到了巴比伦做奴隶。以西结发预言说:“主耶和华如此说:‘因你们的过犯显露,使你们的罪孽被记念,以致你们的罪恶在行为上都彰显出来。又因你们被记念,就被捉住。你这受死伤行恶的以色列王啊,罪孽的尽头到了,受报的日子已到。主耶和华如此说:当除掉冠,摘下冕,景况必不再像先前。要使卑者升为高,使高者降为卑。’”(结21:24-26)意思是说,你们这些被称为选民的,你们以为你们很高吗?我要让你们降为卑,我要让那些外邦人、不是你们血脉的人,从他们中间兴起我的选民,我要让他们从卑升为高。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不就见证了这样的预言吗?以西结接着说:“我要将这国倾覆,倾覆,而又倾覆,这国也必不再有,直等到那应得的人来到,我就赐给他。”(结21:27)谁是应得的人呢?就是神要兴起的那位弥赛亚,但他不是以一个君王的形像出现。就连今天的犹太人也知道那位将要来的弥赛亚不是一位君王,他不是他们历史上的拉宾总理,也不是今天很能打仗的内塔尼亚胡。就连内塔尼亚胡自己也去到哭墙,把纸条塞到墙缝里,盼望弥赛亚的到来。这位弥赛亚会是一个侠客吗?会是一位教书先生吗?会是一位哲学家吗?显然不是。之前有过那么多的先知,没有人肯听他们的。以色列人的悖谬、邪恶、软弱、情欲,注定了那位弥赛亚只能像耶稣那样,被人审判且钉在十字架上。 二、被审判的弥赛亚 这位叫耶稣的人被带到大祭司那里,他们要定耶稣的罪。他们首先找了一些见证人,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罪证。当大祭司问耶稣:“你是基督吗?”耶稣说:“我是。”不管他们怎么对待他,主耶稣一直不开口,但是当他们讲到弥赛亚、讲到基督的时候,主耶稣发声了,因为他就是为此而来,他就是弥赛亚,他就是基督。而审判耶稣的公会,恰恰是主耶稣要彰显他的荣耀、彰显他自己身份的场所。 主耶稣在被捕前说过三句关于他自己的非常重要的话。 第一句,主耶稣说:“因我知道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你们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约8:14)意思是说,你们不知道你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我是基督,我知道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位弥赛亚要拯救我们,好让我们这些信他的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第二句,主耶稣说:“不是我独自在这里,还有差我来的父与我同在。”(约8:16)这句话提醒我们,一个按照神形像所造的人,正确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寻求神与自己同在。谁愿意做一个孤儿呢?谁愿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呢?我们本是神按照他自己的形像所造的,可是却有很多人硬着心肠,不愿意认识他。 第三句,主耶稣说:“我是为自己作见证,还有差我来的父也是为我作见证。”(约8:18)后来又说:“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约8:24) 谁能想到,这位拯救全人类的弥赛亚,给犹太人带来希望的弥赛亚,反而被他的选民审判,并且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更让我们想不到的是,主耶稣自己所选召的门徒彼得竟然也三次不认他。第一次,大祭司的使女指着彼得说:“这个人素来也是同那人一伙的。”彼得怎么说?彼得说:“我不认得他”(参路22:56-57)。第二次,又有一个人看见彼得,说:“你也是他们一党的。”彼得回答说:“我不是”(参路22:58)。第三次,后来又有一个人“极力地说:“你实在是同那人一伙的,因为他也是加利利人。”彼得这一次的回答仍是“我不晓得你说的是什么”(参路22:59)。彼得因为惧怕,否定了自己的身份,否定了他是耶稣的门徒。 做耶稣的门徒门槛并不高。彼得只是个渔夫。耶稣呼召彼得的时候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太4:19),彼得就跟随他了。为什么彼得能做门徒?是神的恩典。神安排彼得住在加利利的湖边,安排他与主耶稣相遇。今天的我们能够认识耶稣,都是神从亘古以前就安排好的,是神赐给我们的恩典。 弟兄姊妹,那位要搭救我们的弥赛亚,居然被他要拯救的人钉在十字架上,就连跟弥赛亚朝夕相处、被弥赛亚看重的彼得也曾三次不认主。我们又做得如何呢?我们不也是常常不做我们该做的见证,由着那恶者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吗?有时候我们一天中还多次把我们的主耶稣钉在十字架上。耶稣说:“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帖前5:19),亵渎圣灵的罪是不可赦免的。我们当认真思想主的话,求他赦免我们,感动我们,引领我们。阿们!
证道经文:约拿书2:1-10 证道文字: 我们先来回顾第1章的内容。约拿因不愿意顺服神的呼召,乘船逃往他施,神向海面抛出狂风,以拦阻约拿逃跑的悖逆之路。而约拿情愿葬身海底也不愿意回转顺服神的命令。最终水手们无奈地将约拿抛入大海,海面恢复了平静,从风暴中脱困的外邦水手们也因此次经历开始敬畏耶和华,并以敬拜、许愿和献祭来回应救主(参拿1:16)。对水手而言,约拿已然葬身海底了。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在第1章经文结尾留了一个彩蛋,“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拿1:17)即便约拿选择放弃自己,但神从未放弃约拿,他藉一条大鱼将差点葬身海底的约拿救起。接下来的第2章内容是约拿在鱼腹中的转变,整章经文以诗歌体裁呈现,透过约拿的祷告,使我们认识到神的恩典如何在人的绝望中工作。 一、他垂听深渊中的呼求 “约拿在鱼腹中祷告耶和华他的神”(拿2:1)。约拿终于肯向神祷告了!船只遇到风暴时他不肯祷告;掣签指出他的悖逆时他不祷告;被抬起抛入大海时,他仍不肯祷告。是什么促使约拿开始向神祷告?“我遭遇患难求告耶和华,你就应允我;从阴间的深处呼求,你就俯听我的声音。”(拿2:2)约拿用“遭遇患难”和“阴间的深处”来形容生命受到死亡的威胁,犹如一个人站在死亡的门口,那是一种极度绝望的感受。当约拿经历患难、心里发昏的时候,他呼求神,神垂听了约拿在危急当中的求告,拯救他的性命。约拿是在失去一切,失去他的舒适性、他的控制权、他的自我谋划后,才肯谦卑自己,转向神。 祷告的温床往往就是困境,但祷告不应仅仅发生在大而严肃的事情上,而应凡事祷告、凡事祈求、凡事谢恩。基督徒祷告的多与少可以体现他与神的关系生疏与否。无话不谈和无话可说相比,哪个关系更好再明显不过了。虽然约拿不是一个好的属灵榜样,但约拿的经历却见证了一个宝贵的真理——神的恩典不因我们的悖逆而停止。他能听见我们在最深的谷底中发出的呼求(参诗139:7-12)。 你是否感觉自己正被困境吞噬?你是否在“深渊”(失败、羞耻、罪)中沉默?约拿提醒我们,要向神呼求,不要向神沉默不语,神的恩典比山高比海深,他正在垂听来自深处的呼求。神的恩典不仅救我们脱离深渊,还更新我们的心。 二、他带来绝望中的更新 “你将我投下深渊,就是海的深处;大水环绕我,你的波浪洪涛都漫过我身。我说,我从你眼前虽被驱逐,我仍要仰望你的圣殿。诸水环绕我,几乎淹没我;深渊围住我,海草缠绕我的头。我下到山根,地的门将我永远关住。”(拿2:3-6)约拿生动地描绘出身陷绝境的无助和无力感,他被困住无法挣脱,就如人无法自己挣脱罪的束缚一样。当约拿说他从耶和华面前被驱逐时,他很可能是在表达自己失去神恩的痛苦,他感觉自己从神的同在中被驱逐,并且看起来是无法回归的。“驱逐”这个词的使用场景和创世记3章24节的使用场景极为相似,当亚当和夏娃因为违背神的命令,偷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后,罪使他们失去了与神继续同在的权利,最后被驱逐出伊甸园(参创3:24)。 当人背弃神的旨意时,罪就会把人引至谷底,把人困在深渊中,使人无力挣脱。约拿此时的处境实在是咎由自取,他本该在风暴中悔改的,可他偏偏硬着颈项宁死不改。当他真的一点点向海的深处下坠时,他尝到了死亡的味道,感受到被神驱逐的痛苦,才发现自己曾经极力逃避的神其实是自己最不能失去的。此时他极其渴望神的同在,他渴想神的圣殿。就在他认为地的门将把他永远关住时,一条受耶和华差派的大鱼将他救起。“耶和华我的神啊,你却将我的性命从坑中救出来。我心在我里面发昏的时候,我就想念耶和华。我的祷告进入你的圣殿,达到你的面前。”(拿2:6-7)约拿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体会到神的恩典、神的同在何等宝贵。在最幽暗的深渊,他发出了最真诚的赞美:“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离弃怜爱他们的主;但我必用感谢的声音献祭与你。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救恩出于耶和华。”(拿2:8-9) 在第1章中,约拿尽可能地远离神;在第2章中,他表达了想在神的圣殿中,敬拜他渴望的神。如约拿一样,我们经常逃避自己声称所爱、所侍奉的神。这种逃避可能表现在我们不愿意阅读圣经、不愿意祷告、不愿意参加聚会。或者我们可能因为忙碌而逃避神——工作、人际关系、休闲娱乐,甚至是服侍(指事工本身)。我们忙得没空留意神那安静微小的声音。然后,如约拿一样,我们也有对神和他的旨意热情委身的时候。因为认识到我们自己的不忠诚、不稳定,我们应该更加地感谢神的信实,他是永不改变的神——昨日、今日,直到永远,是一样的(参来13:8)。当我们不忠时,他仍然信实(参提后2:13)。当我们还是罪人时,他就爱我们(参罗5:8)。他就是爱(参约壹4:10)。这是我们在软弱中能依靠的真理,是我们犯罪时可以站立的磬石。我们与神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取决于他的恩典。 神学真理:神的恩典更新我们的信心,使我们在低谷中重新与他连结。即使在灵性低谷,也要藉着神的应许(如圣经、祷告)重新仰望他。 三、他因恩典施行拯救 “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拿2:10)后面第3章神的呼召第二次临到约拿。神为约拿成就了他自身永远无法完成的事。这并非源于约拿的功劳,也不是因为约拿终于“改过自新”。毕竟在约拿还未开口求告之先,神就安排好大鱼了。最重要的原因是“救恩唯独属于耶和华”(参拿2:9)。 这一点彻底颠覆了一般宗教的逻辑。一般宗教说:“必须更努力,必须做得更好,这样才可以爬得更高。”恩典却说:“因你无法将自己提起来,无法接近我,所以我亲自降下来接近你,将你提起来。”耶和华的救恩不是向海中抛出绳索,等你伸手抓住绳索,爬上岸来。约拿并没有为获救做出任何努力,而是慢慢沉入深渊。正是在那沉沦之处,神的救恩俯冲而下,救起约拿。基督教的救恩是救主耶稣亲自下到深渊,代替你,完胜深渊,然后将你带出深渊。获救不是靠努力挣扎,而是全然降服。 约拿的悔改、呼求,并非因他已明白一切,而是因他终于认清他救不了自己,他完全无能为力,只有主能救他。最终他转向主,开始呼求主。这就是恩典运行的契机——救赎不关乎你的能力,而全然在于神的怜悯。不是在于你的奋力攀登,而是在于基督耶稣屈尊降卑。你是否认识到自己的无能,是否认识到自己需要救恩,是否感受到自己的无力与无助,是否意识到你多么需要耶稣?如果你正困于某个谷底——不是大海深处,而是你无法摆脱的紧紧缠裹你的罪;或是你深埋心里的某个无法启齿的秘密;或是一个你以为已经无法挽回的失败经历;或是一个几乎压垮你的重担;或是一个你认为无法跨越的困境……请不要放弃! 约拿的经历告诉我们,深渊幽谷之中仍有盼望,因为神的恩典怜悯比我们所处的深渊更深更广。神一直都在,他在倾听每一个呼求。他不仅要拯救你,更要使你完全更新。这正是福音的核心真理:我们淹没在罪中,等待罪人的只有死亡的刑罚,我们无力挣脱,无法自救。然而,满有怜悯的神,差遣他的独生爱子耶稣,为救我们脱离风暴,他亲身进入风暴的中心,经历风暴的洗礼。如同约拿,耶稣也在深渊中度过三天,不是在大鱼腹中,而是在死亡的坟墓之中,而后从死里复活,使我们得以在新生命中行走。 耶稣是那更伟大的约拿:约拿被抛入海,平息了审判的风暴;耶稣被钉十架,永远平息了罪恶的风暴。约拿因自己的悖逆堕入深渊;耶稣因我们的悖逆进入深渊。约拿在怜悯中被吐出;耶稣在胜利中复活。因此,当约拿呼喊“救恩属于耶和华”时,他也将我们引向耶稣,我们救赎的主。 约拿书第2章展示神的恩典比山高比海深:他在绝望中拯救(参拿2:3)、在低谷中更新(参拿2:7)、在顺服中差遣(参拿2:10)。 若你身处“深渊”,今天就向神呼求,相信他的恩典够用。若你经历神的恩典,就回应他的呼召,活出感恩与顺服的生命。求神帮助我们信靠他的恩典,勇敢面对困境,顺服他的旨意,让神的恩典在我们的生命中彰显。阿们!
证道经文:士师记11:1-11、29-40 证道文字: 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主内平安!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觉得自己不配被神使用?也许是因为出身普通,也许是因为过去的失败,或者只是因为别人的一句否定“你不行”、“你不配”、“你这样的人怎么可能”……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位士师,他的“不配”几乎写在脸上。士师记11章1节开门见山地说:“基列人耶弗他是个大能的勇士,是妓女的儿子。”“大能的勇士”与“妓女的儿子”就像两个标签,仿佛天平的两端,一边是神要他成为的人,一边是生活环境对他的评判。他被兄弟赶出家门,与亡命之徒为伍,成了别人眼中的边缘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神却拣选他成为以色列的拯救者;也正是这样的人,希伯来书第11章把他与亚伯拉罕、摩西并列,称他为因信得胜的榜样。 耶弗他的人生像一面镜子,既照见我们的破碎,我们的不配,也映出神的恩典;既显出人的血气,也彰显着圣灵的大能。今天,我们就藉着士师记第11章的经文一起思考:当神呼召“不配”的我们时,我们要如何回应?当圣灵与我们同在时,我们是否还会被我们的血气所辖制?当我们因冲动而软弱跌倒时,神的恩典能否让我们重新站立? 一、被弃的“边缘人” 耶弗他的故事从一个刺眼的标签开始,即“妓女的儿子”。在以色列人的观念里,出身几乎决定一切。父亲正妻的儿子才能继承产业,而耶弗他连在父家承受产业的资格都没有。兄弟们说:“你不可在我们父家承受产业,因为你是妓女的儿子。”(士11:2)这句话像一把刀,不仅剥夺了他的财产,更伤害了他的尊严。 于是叶弗他逃到陀伯地,“有些匪徒到他那里聚集,与他一同出入。”(士11:3)匪徒就是亡命之徒,一群一无所有、被社会抛弃的人。但我们有发现没有,神的预备常常藏在被嫌弃、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基甸在酒榨打麦子时蒙召(参士6:11-24),摩西在旷野牧羊四十年被神呼召(参出2-3),保罗在大马士革路上才遇见基督(参徒9:3-22)。耶弗他在陀伯地的日子,难道只是混日子吗?其实不然,那些匪徒后来成了一支队伍,他在流亡中锻炼出的领导力和战斗力,正是以色列人对抗亚扪人时最需要的力量。 我们是否也曾被贴上标签?比如“学历低”、“家庭不好”、“过去太糟糕”……但神从不看这些外在的标签,也不看我们的能力,神如何看我们是出于他的怜悯和恩典,出于我们是否相信接受他。正如保罗所说:“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1:27-29)你也曾“被丢弃”、“被嫌弃”吗?但这可能正是神预备你“被使用”的起点。 当亚扪人攻打以色列时,基列的长老们慌了神,乱了阵脚,这时他们才想起那个曾被赶走的“妓女的儿子”。于是,“基列的长老到陀伯地去,要叫耶弗他回来。对耶弗他说:‘请你来作我们的元帅,我们好与亚扪人争战。’”(士11:5-6)耶弗他的回答带着受伤的语气:“从前你们不是恨我、赶逐我出离父家吗?现在你们遭遇急难为何到我这里来呢?”(士11:7)耶弗他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反问:“你们叫我回去,与亚扪人争战,耶和华把他交给我,我可以作你们的领袖吗?”(士11:9)这与我们是不是也很像?当神藉着环境呼召我们时,我们会不会也先和神“谈条件”:“神啊,我可以去,但你给我什么?别人会怎么看我?”基列的长老赶紧承诺:“有耶和华在你我中间作见证,我们必定照你的话行。”(士11:10)于是耶弗他回去了,“百姓就立耶弗他作领袖、作元帅。”(士11:11)这里有个细节值得注意,“耶弗他在米斯巴将自己的一切话,陈明在耶和华面前。”(士11:11)他明白,胜败不在于条件,而在于耶和华。 在新约中,使徒彼得曾三次否认耶稣。后来耶稣问他:“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约21:15)彼得没有说“主啊,我曾经失败,不配”,而是坦然地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约21:15)神呼召我们时,不是看我们“配不配”,而是看我们是否愿意放下条件,单单跟随他。那个被弃的“边缘人”现在正被神预备使用。 二、圣灵的同在与血气的冲动 “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士11:29)。类似这样的话在士师记中出现过多次,比如:“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士6:34),“耶和华的灵大大感动参孙”(士14:6)。我们看到,圣灵的工作有一个特点,他不是非要挑选“完美的人”,他在寻找“愿意被用的人”。耶弗他虽然有过去的伤痛,有不好的出身,但当他顺服神的呼召时,圣灵依然降在他的身上,充满他,让他有能力完成使命。 “他经过基列和玛拿西,来到基列的米斯巴,又从米斯巴来到亚扪人那里。”(士11:29)这里的“经过”并非闲逛,而是带着圣灵的能力前行。他与亚扪王谈判表明是神带领以色列人要得到现在居住的地方。耶弗他试图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纠纷与战争,但却没有成功,因为亚扪人的王不肯听他的话。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的目的,就是要加添他作为军事领袖所需的能力,使他可以抵挡敌人的侵略,因为那些人原本就是耶和华用来管教他的百姓的工具。正如保罗所说:“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林前15:10) 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有时觉得“我太软弱,圣灵不会用我”?但圣灵的能力正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参林后12:9)。我们无需先“变得完美”,然后才能被圣灵使用,而是只需要“愿意被圣灵使用”。哪怕带着过去的伤痕,哪怕内心还有挣扎。 然而,耶弗他接下来的行动很真实地暴露了“圣灵同在”与“血气冲动”的矛盾。“耶弗他就向耶和华许愿,说:‘你若将亚扪人交在我手中,我从亚扪人那里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无论什么人,先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就必归你,我也必将他献上为燔祭。’”(士11:30-31)耶弗他敬畏神,有热心,但却缺乏真理,所以鲁莽地许了一个没有必要、也不蒙神喜悦的愿。他用热心代替了真理,居然许愿把“无论什么人”都献上为燔祭。我们仔细思想他许的这个愿,他把神的恩典当成了“交易”。他心想,“神啊,你帮我打赢,我就给你一个‘礼物’”。这不是信心,是功利;不是依靠,是试探。神从未要求人用献祭家人来换取胜利,他要的是“尽心、尽性、尽力爱他”(参申6:5)。耶弗他为何会这样?源于他内心的不安全感。他的出身被嫌弃,所以他需要用胜利证明自己;他被兄弟伤害,所以他需要掌控权力。这种“血气”让他忘了,胜败本不在乎他,乃在乎耶和华。神所悦纳的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罗11:36)的侍奉。只有动机符合神,方法倚靠神,才能把结果献给神。人若出于自己的热心或爱心,按照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想做、爱做的事硬塞给神,就不是侍奉神,而是在满足自己肉体的需要。 新约雅各书1章6-7节说:“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耶弗他的许愿正是出于不安、疑惑,他不信神会白白赐福,所以想用条件捆绑神。如今的我们是否也会如此?“神啊,你让我升职,我就奉献十分之一”;“神啊,求你让我孩子康复,我就去做义工”等等。这不是神要的信心,而是和神讨价还价的血气和冲动。 三、在失败中,恩典从未离开 耶弗他为自己的冲动付上了代价。“耶弗他回米斯巴到了自己的家。不料,他女儿拿着鼓跳舞出来迎接他,是他独生的,此外无儿无女。”(士11:34)“不料”一词充满了悲剧色彩。“耶弗他看见她,就撕裂衣服,说:‘哀哉!我的女儿啊,你使我甚是愁苦,叫我作难了,因为我已经向耶和华开口许愿,不能挽回。’”(士11:35) 这里有个问题,神会悦纳这样的献祭吗?当然不会。神在申命记18章10节中明确禁止“使儿女经火”。耶弗他的悲剧并非神的旨意,而是他血气冲动的后果。就像大卫王数点百姓,结果瘟疫降临一样(参撒下24:1-17)。神允许后果发生,是为了让我们明白,靠血气行事,只会伤害自己和所爱之人。更令人痛心的是女儿的回应。她没有抱怨,只是说:“父啊,你既向耶和华开口,就当照你口中所说的向我行……有一件事求你允准:容我去两个月,与同伴在山上,好哀哭我终为处女。”(士11:36-37)耶弗他的女儿,最终成为了父亲血气冲动的牺牲品。 让我们觉得矛盾的是,希伯来书11章32节说:“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告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耶弗他明明犯了这么大的错,为何还被神列为信心的榜样呢?因为真正的信心并非“从不失败”,而是“失败后仍归向神”。耶弗他的信心在于,他虽有软弱,却顺服了神的呼召;虽用血气许愿,但仍承认“向耶和华开口,不能挽回”。他明白,要对向神许的愿负责(尽管这个承诺本身是错的)。就像彼得三次否认耶稣后痛哭悔改(参路22:60-62),耶稣依然托付他建立教会(参太16:18)。神的恩典,不是只给完美的人,而是给愿意在失败中回转的人。 弟兄姊妹,你是否曾因过去的失败觉得神不会再用你?耶弗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神的恩典大于我们的失败。大卫犯了奸淫和谋杀,仍被称为“合神心意的人”(参撒上13:14);保罗曾逼迫基督徒,仍被称为“外邦人的使徒”(参罗11:13)。所以,你的失败不是终点,神的恩典才是。只要你愿意回转,他就愿意重新使用你。 亲爱的弟兄姊妹,耶弗他的事迹如同一面镜子。我们都有自己破碎的经历,可能是出身的遗憾,可能是过去的伤害,也可能是内心的软弱。我们也可能像耶弗他一样,在呼召中谈条件,在圣灵同在时被血气辖制,在冲动中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但是,神的恩典大于这一切。神能把被弃的边缘人转变为带领百姓的领袖,能在血气冲动造成的悲剧中彰显信心的得胜,能让不配的我们成为他手中的器皿。 如今,神也在呼唤你我。无论我们过去怎样,无论我们现在多么软弱,圣灵都愿意降临在我们身上,关键在于我们愿意放下“标签”,相信他的预备;放下条件,顺服他的呼召;放下血气,让圣灵主宰我们。正如希伯来书12章2节所说,“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能使我们在破碎中遇见恩典,使软弱变为刚强,让我们结出圣灵的果子。阿们! 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主内平安!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觉得自己不配被神使用?也许是因为出身普通,也许是因为过去的失败,或者只是因为别人的一句否定“你不行”、“你不配”、“你这样的人怎么可能”……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位士师,他的“不配”几乎写在脸上。士师记11章1节开门见山地说:“基列人耶弗他是个大能的勇士,是妓女的儿子。”“大能的勇士”与“妓女的儿子”就像两个标签,仿佛天平的两端,一边是神要他成为的人,一边是生活环境对他的评判。他被兄弟赶出家门,与亡命之徒为伍,成了别人眼中的边缘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神却拣选他成为以色列的拯救者;也正是这样的人,希伯来书第11章把他与亚伯拉罕、摩西并列,称他为因信得胜的榜样。 耶弗他的人生像一面镜子,既照见我们的破碎,我们的不配,也映出神的恩典;既显出人的血气,也彰显着圣灵的大能。今天,我们就藉着士师记第11章的经文一起思考:当神呼召“不配”的我们时,我们要如何回应?当圣灵与我们同在时,我们是否还会被我们的血气所辖制?当我们因冲动而软弱跌倒时,神的恩典能否让我们重新站立? 一、被弃的“边缘人” 耶弗他的故事从一个刺眼的标签开始,即“妓女的儿子”。在以色列人的观念里,出身几乎决定一切。父亲正妻的儿子才能继承产业,而耶弗他连在父家承受产业的资格都没有。兄弟们说:“你不可在我们父家承受产业,因为你是妓女的儿子。”(士11:2)这句话像一把刀,不仅剥夺了他的财产,更伤害了他的尊严。 于是叶弗他逃到陀伯地,“有些匪徒到他那里聚集,与他一同出入。”(士11:3)匪徒就是亡命之徒,一群一无所有、被社会抛弃的人。但我们有发现没有,神的预备常常藏在被嫌弃、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基甸在酒榨打麦子时蒙召(参士6:11-24),摩西在旷野牧羊四十年被神呼召(参出2-3),保罗在大马士革路上才遇见基督(参徒9:3-22)。耶弗他在陀伯地的日子,难道只是混日子吗?其实不然,那些匪徒后来成了一支队伍,他在流亡中锻炼出的领导力和战斗力,正是以色列人对抗亚扪人时最需要的力量。 我们是否也曾被贴上标签?比如“学历低”、“家庭不好”、“过去太糟糕”……但神从不看这些外在的标签,也不看我们的能力,神如何看我们是出于他的怜悯和恩典,出于我们是否相信接受他。正如保罗所说:“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1:27-29)你也曾“被丢弃”、“被嫌弃”吗?但这可能正是神预备你“被使用”的起点。 当亚扪人攻打以色列时,基列的长老们慌了神,乱了阵脚,这时他们才想起那个曾被赶走的“妓女的儿子”。于是,“基列的长老到陀伯地去,要叫耶弗他回来。对耶弗他说:‘请你来作我们的元帅,我们好与亚扪人争战。’”(士11:5-6)耶弗他的回答带着受伤的语气:“从前你们不是恨我、赶逐我出离父家吗?现在你们遭遇急难为何到我这里来呢?”(士11:7)耶弗他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反问:“你们叫我回去,与亚扪人争战,耶和华把他交给我,我可以作你们的领袖吗?”(士11:9)这与我们是不是也很像?当神藉着环境呼召我们时,我们会不会也先和神“谈条件”:“神啊,我可以去,但你给我什么?别人会怎么看我?”基列的长老赶紧承诺:“有耶和华在你我中间作见证,我们必定照你的话行。”(士11:10)于是耶弗他回去了,“百姓就立耶弗他作领袖、作元帅。”(士11:11)这里有个细节值得注意,“耶弗他在米斯巴将自己的一切话,陈明在耶和华面前。”(士11:11)他明白,胜败不在于条件,而在于耶和华。 在新约中,使徒彼得曾三次否认耶稣。后来耶稣问他:“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约21:15)彼得没有说“主啊,我曾经失败,不配”,而是坦然地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约21:15)神呼召我们时,不是看我们“配不配”,而是看我们是否愿意放下条件,单单跟随他。那个被弃的“边缘人”现在正被神预备使用。 二、圣灵的同在与血气的冲动 “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士11:29)。类似这样的话在士师记中出现过多次,比如:“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士6:34),“耶和华的灵大大感动参孙”(士14:6)。我们看到,圣灵的工作有一个特点,他不是非要挑选“完美的人”,他在寻找“愿意被用的人”。耶弗他虽然有过去的伤痛,有不好的出身,但当他顺服神的呼召时,圣灵依然降在他的身上,充满他,让他有能力完成使命。 “他经过基列和玛拿西,来到基列的米斯巴,又从米斯巴来到亚扪人那里。”(士11:29)这里的“经过”并非闲逛,而是带着圣灵的能力前行。他与亚扪王谈判表明是神带领以色列人要得到现在居住的地方。耶弗他试图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纠纷与战争,但却没有成功,因为亚扪人的王不肯听他的话。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的目的,就是要加添他作为军事领袖所需的能力,使他可以抵挡敌人的侵略,因为那些人原本就是耶和华用来管教他的百姓的工具。正如保罗所说:“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林前15:10) 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有时觉得“我太软弱,圣灵不会用我”?但圣灵的能力正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参林后12:9)。我们无需先“变得完美”,然后才能被圣灵使用,而是只需要“愿意被圣灵使用”。哪怕带着过去的伤痕,哪怕内心还有挣扎。 然而,耶弗他接下来的行动很真实地暴露了“圣灵同在”与“血气冲动”的矛盾。“耶弗他就向耶和华许愿,说:‘你若将亚扪人交在我手中,我从亚扪人那里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无论什么人,先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就必归你,我也必将他献上为燔祭。’”(士11:30-31)耶弗他敬畏神,有热心,但却缺乏真理,所以鲁莽地许了一个没有必要、也不蒙神喜悦的愿。他用热心代替了真理,居然许愿把“无论什么人”都献上为燔祭。我们仔细思想他许的这个愿,他把神的恩典当成了“交易”。他心想,“神啊,你帮我打赢,我就给你一个‘礼物’”。这不是信心,是功利;不是依靠,是试探。神从未要求人用献祭家人来换取胜利,他要的是“尽心、尽性、尽力爱他”(参申6:5)。耶弗他为何会这样?源于他内心的不安全感。他的出身被嫌弃,所以他需要用胜利证明自己;他被兄弟伤害,所以他需要掌控权力。这种“血气”让他忘了,胜败本不在乎他,乃在乎耶和华。神所悦纳的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罗11:36)的侍奉。只有动机符合神,方法倚靠神,才能把结果献给神。人若出于自己的热心或爱心,按照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想做、爱做的事硬塞给神,就不是侍奉神,而是在满足自己肉体的需要。 新约雅各书1章6-7节说:“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耶弗他的许愿正是出于不安、疑惑,他不信神会白白赐福,所以想用条件捆绑神。如今的我们是否也会如此?“神啊,你让我升职,我就奉献十分之一”;“神啊,求你让我孩子康复,我就去做义工”等等。这不是神要的信心,而是和神讨价还价的血气和冲动。 三、在失败中,恩典从未离开 耶弗他为自己的冲动付上了代价。“耶弗他回米斯巴到了自己的家。不料,他女儿拿着鼓跳舞出来迎接他,是他独生的,此外无儿无女。”(士11:34)“不料”一词充满了悲剧色彩。“耶弗他看见她,就撕裂衣服,说:‘哀哉!我的女儿啊,你使我甚是愁苦,叫我作难了,因为我已经向耶和华开口许愿,不能挽回。’”(士11:35) 这里有个问题,神会悦纳这样的献祭吗?当然不会。神在申命记18章10节中明确禁止“使儿女经火”。耶弗他的悲剧并非神的旨意,而是他血气冲动的后果。就像大卫王数点百姓,结果瘟疫降临一样(参撒下24:1-17)。神允许后果发生,是为了让我们明白,靠血气行事,只会伤害自己和所爱之人。更令人痛心的是女儿的回应。她没有抱怨,只是说:“父啊,你既向耶和华开口,就当照你口中所说的向我行……有一件事求你允准:容我去两个月,与同伴在山上,好哀哭我终为处女。”(士11:36-37)耶弗他的女儿,最终成为了父亲血气冲动的牺牲品。 让我们觉得矛盾的是,希伯来书11章32节说:“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告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耶弗他明明犯了这么大的错,为何还被神列为信心的榜样呢?因为真正的信心并非“从不失败”,而是“失败后仍归向神”。耶弗他的信心在于,他虽有软弱,却顺服了神的呼召;虽用血气许愿,但仍承认“向耶和华开口,不能挽回”。他明白,要对向神许的愿负责(尽管这个承诺本身是错的)。就像彼得三次否认耶稣后痛哭悔改(参路22:60-62),耶稣依然托付他建立教会(参太16:18)。神的恩典,不是只给完美的人,而是给愿意在失败中回转的人。 弟兄姊妹,你是否曾因过去的失败觉得神不会再用你?耶弗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神的恩典大于我们的失败。大卫犯了奸淫和谋杀,仍被称为“合神心意的人”(参撒上13:14);保罗曾逼迫基督徒,仍被称为“外邦人的使徒”(参罗11:13)。所以,你的失败不是终点,神的恩典才是。只要你愿意回转,他就愿意重新使用你。 亲爱的弟兄姊妹,耶弗他的事迹如同一面镜子。我们都有自己破碎的经历,可能是出身的遗憾,可能是过去的伤害,也可能是内心的软弱。我们也可能像耶弗他一样,在呼召中谈条件,在圣灵同在时被血气辖制,在冲动中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但是,神的恩典大于这一切。神能把被弃的边缘人转变为带领百姓的领袖,能在血气冲动造成的悲剧中彰显信心的得胜,能让不配的我们成为他手中的器皿。 如今,神也在呼唤你我。无论我们过去怎样,无论我们现在多么软弱,圣灵都愿意降临在我们身上,关键在于我们愿意放下“标签”,相信他的预备;放下条件,顺服他的呼召;放下血气,让圣灵主宰我们。正如希伯来书12章2节所说,“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能使我们在破碎中遇见恩典,使软弱变为刚强,让我们结出圣灵的果子。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