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聚会

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

——约翰福音 15:4

    悔改从心开始

    证道经文:路加福音19:1-10节 证道文字: 今天分享的经文是路加福音19章1-10节:“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他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众人看见,都私下议论说:‘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人子来,为了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段经文,是一个极其温暖又充满力量的故事。有一个人叫撒该,他是税吏长,是财主,他与主耶稣相遇,从此以后,撒该的人生发生了变化,他蒙恩得救成为主的孩子。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享这段经文。 第一,撒该的寻求是卑微者对光的渴慕。 经文说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这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耶利哥。关于耶利哥城,主耶稣曾讲过,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时遇到了强盗,被打得半死,说明耶利哥是个盗贼经常出没的地方,是一个不太平安的地方(参路10:30)。我们常讲“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面对这样一个充满强盗、充满抢夺的地方,主耶稣和他的门徒应该远离才对,但主耶稣却进了耶利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让我们看到主耶稣的勇敢。还有一次,主耶稣让门徒将船渡到湖的另一边去,湖上起了风浪,门徒都以为要丧命了,但主耶稣定意要去解救一个被巫鬼附着的人(参路8:22-39)。主耶稣的生命里体现出勇敢慈悲的特质。 “正经过的时候”,说的是机遇和时间。谁把握住了时间和机遇呢?撒该。圣经里说他是税吏长,又是财主。税吏长是税吏中的管理者,为罗马帝国效命。税吏是一个肥差,在收税的过程中,他们常常通过讹诈等一些不正当的方法,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财富。所以撒该是一个有地位、有金钱又富贵的人。按现代人的观念,他是社会中的成功人士。但圣经中说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我们知道,每一个到耶稣面前来的人都是有需求的。比如,血漏的妇人来到耶稣面前想得医治(参可5:25-34),大麻风的病人来到耶稣面前想得洁净(参太8:2-4)。 那么,撒该到耶稣面前想得什么?生活中他什么都不缺,他需要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继续看经文。撒该要看耶稣并不顺利,因为人很多。耶稣无论到哪里去都有许多人追随他、围着他,这应该也是撒该要看耶稣是怎样一个人的原因之一。我们常提到一个词“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影响力越大,跟随的人越多。主耶稣绝对是最伟大的领导者,有很多人拥着他、围着他、跟随他。但与撒该这个有钱人相比,主耶稣连放枕头的地方都没有(参路9:58)。一个有钱人为什么要看一个没钱的人?一个没钱的人怎样影响了一个有钱的人?是什么吸引了撒该? 经文说撒该要看耶稣,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撒该个子不高是他的缺陷,但有一点是别人比不了的,就是头脑,他头脑聪明,有三点可以说明他的聪明之处。一是在耶稣正经过的时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二是他往前头跑,不往后头跑,因为他知道耶稣必从那里经过。这叫预先研判,懂得未雨绸缪,懂得做计划,提前做安排。生活中成功的人都有提前做准备的特点。三是撒该爬到桑树上,这叫借势。自己个子矮,但可以借桑树之势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什么事自己办不到,但可以通过别人办到,这也是聪明之处。这是撒该成为财主、税吏长的主要原因。 撒该行动的背后表达出他内心对主耶稣的渴慕。主耶稣说,“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他开门。”(参太7:7)“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5:6)撒该一句话也没有讲,但通过行动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对主的渴望之情。 第二,耶稣的俯就。 撒该是寻求,主耶稣是俯就。主耶稣是尊贵之王,万物之主,万王之王,他这次来耶利哥就是为撒该而来。虽然我们不知道耶利哥城具体有多少人,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主耶稣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撒该。当耶稣抬头看见撒该时,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先前主耶稣和撒该没有交集,但主耶稣一见面就知道他的名字。好奇妙啊!被人记得名字是开心的。估计在座的弟兄姊妹没有几个人见过我,即使见过我,也未必知道我的名字。假如说有一个弟兄姊妹见到我以后脱口而出我的名字,我会很开心的。据说拿破仑就有这个本事,他对每个士兵都了如指掌,能够瞬间叫出某一个士兵的名字,这说明他对士兵很看重,而士兵也会因为被统帅记得而觉得荣耀。主耶稣叫撒该快下来。意思是说,“你不是想看看我吗?我让你看个够,看个明白,不要远远地观望,不要眺望,你要过来近距离地接触我”。耶稣说,“快下来,此时此刻我就要和你在一起,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主耶稣一般不是一个人出门,他传道的时候,往往会带着使徒同行。主耶稣在撒该家住宿的时候,恐怕这些人也都需要住。能住得下吗?撒该没有考虑这些,他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一点儿也不拖拉。 刚刚的问题还没有答案,撒该到底需要什么?他不缺钱,不缺地位,但他是一个孤独的人,因为后面的经文提到当主耶稣到他家里面去住宿时,众人私下议论说,主耶稣竟然到罪人家里去住。今天,如果我们把某个人当坏人看,我们很大概率会和他划清界限,不和他来往,免得他影响我们。所以,一些人也许富贵,但他内心孤独;或许有很多人围着他,但没人从心里真正尊重他;或许有人嘘寒问暖,但未必真正关心他。撒该的内心深处就是孤独的,在整个犹太社会中,他被人歧视,被人议论、瞧不起,甚至把他排除在亚伯拉罕的子孙以外。 大家试想撒该有朋友吗?真正的朋友是敢把真心话告诉他,而他能够理解你,倾听你,无论你是在高位也好,在卑微之处也罢,他都能够接纳你。我们常说,人生得两三知己足矣,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有那么几个真朋友就够了。但生活中有的人可能就真的没有朋友。比如你缺钱的时候能够向谁开口?当你需要借钱的时候,往往能够考验出你到底有几个真朋友。当你遇到特别难受的事情时,你能向谁倾诉?谁能理解你?谁真心实意地为你好?相反,有的人还可能会使你受更大的创伤。 比如约伯的三个朋友,当他在苦难中时,他们的话如同刀子一样,让他更加难受。而主耶稣对撒该说,“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说明他把撒该当朋友看待和接纳,而且还是公开表示他愿意和撒该当朋友。公开和私下不一样。有的人愿意私下和你交往,但不愿意公开,因为有所顾虑。比如尼哥底母夜里来找耶稣,他就有顾虑,因为他是犹太人的官(参约3:1-20)。所以当主耶稣公开讲“我今天住撒该家”的时候,等于把撒该当亲人看待,当朋友看待,当知心人看待,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撒该的表现是欢欢喜喜,说明他心“开”了。我在教会里服侍20多年了,当看到基督徒的面容时,就知道他是否还在罪的捆绑之中。我们的模样、表现能体现内在的光景。撒该欢欢喜喜,他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改变。当主耶稣一看到撒该的时候,他就得救了。主耶稣已经感受到撒该的心思意念,他的渴慕主都知道。就像那个患血漏的妇人一样,虽然什么话都没有讲,但她的信心达到了主的面前。主耶稣和撒该讲话时,他的生命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今天证道的题目是什么?悔改从心开始。心很重要,人一生的果效从心发出(参箴4:23),心开了,你脸上也就开了,所有的行为也就开了。 第三,撒该的悔改。 在主耶稣面前,撒该站着说,“我愿意将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不知道撒该到底有多少钱,但一张口,一半的钱就捐了。大家知道撒该是财主,财主视财如命,以财为主,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挣钱。现在撒该一句话,一半的资产就没了。过去的时候他为财富而活,是财富的奴隶;现在他愿意把财富奉献给穷人,拿来周济穷人,他把钱财当成了祝福别人的工具。这是思想认知的改变,说明他对金钱有了重新的认识。很奇妙,撒该马上就改变了。神的圣灵在里面运行,人就会发生改变。 撒该又说,“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因为律法里面说,若有人偷了一只羊,就要还失主四只羊(参出22:1)。撒该表示,他把所有的一半给了穷人,还剩下一半,现在他悔改了,那些曾经被他伤害过、讹诈过的人都可以来找他,他愿意四倍地偿还。有一个做商人的弟兄读到这段经文说他接受不了:撒该捐了一半,又说还别人四倍,有没有可能最后一无所有?非常有可能!讹诈了一千,还四千。讹诈了一万,还四万。最终撒该可能一无所有,但他宁可丧失所有的财富,甚至背负债务,也愿意以得到耶稣为满足。并且他有决心与过去的自己划清界线,对曾经犯的罪行进行偿还,有悔改的行动。 今年是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为什么要纪念?因为日本侵华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他们中间还有很多的军国主义者没有悔改,甚至还有蠢蠢欲动的可能。所以,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实际上我们是反对军国主义者,不能让历史重演,我们要警惕那些人再次伤害我们。德国总理曾经在波兰、在犹太人被害的墓碑前下跪,所以全世界的人对德国就有另外一种观感,觉得他们有悔改。虽然曾经犯过不可饶恕的罪,但是总理也好,后期整个德国也好,都在努力地重新表明他们是一个向往和平的民族,不让纳粹那些坏的想法复燃。 悔改不仅是心理上悔改,也需要行动。主耶稣说,“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参太3:2)。在主的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过失。只要我们愿意悔改,我们在基督里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参林后5:17)。只要我们悔改,神就肯饶恕我们,赦免我们。但是当我们读马太福音的时候,也发现主耶稣曾经斥责过哥拉汛、迦百农、伯赛大的人,因为这些地方的人终不悔改,虽然听了很多道,虽然看了很多神迹,但是他们没有入心,没有悔改,所以他们要受更重的责备(参路10:13)。 撒该不一样,他有了悔改之心,也有了悔改的行动。主耶稣对撒该非常满意,感慨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主耶稣为这个家高兴,得拯救的不仅是撒该,还有他一家的人。以前被排斥的不仅是撒该,是整个家庭,今天撒该蒙恩了,要重新回归社会,重新被自己的民族接纳。做过坏事不要紧,只要悔改,神给你希望。主耶稣说“人子来,为了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这句话道出主耶稣的心声。主耶稣看重每一个人的蒙恩,看重每一个人的得救。主耶稣曾讲,一个人有一百只羊,丢了一只,他不以那九十九只为满足,到处寻找丢失的那一只,找到以后欢喜快乐,请人吃饭(参路15:1-7)。说明主耶稣虽然有那么多的跟随者,但还是不满足,他希望每一个人都回归到他的名下。 今天我们也要把福音传给更多有需要的人,这才能让主耶稣的心得到满足。盼望今天的分享能够长存在每一位肢体的心里。我们要相信神是爱我们的,无论我们在什么样的光景里,无论我们曾经如何,只要我们悔改归向他,他都愿意接纳我们。愿主坚定我们的信心,赐给我们力量和平安,在以后的日子为主做更美好的见证。阿们!

    刘瑞山

    被审判的弥赛亚

    证道经文:马可福音14:53-65 证道文字: 亲爱的弟兄姊妹,主内平安!今天我们分享马可福音14章53-65节的经文。 用今天的网络术语来说,这段经文记载的是一个惊天大案,是一个关乎全人类命运的审判现场。有一位叫耶稣的人被带到了现场,但这个现场不是法庭,而是公会;审判官是这里的负责人,即当时犹太人的大祭司。在没有审判之前,人们就已经想好了要定耶稣死罪。然而在审判的过程中,做见证的人实在找不出什么证据,因此没法给耶稣定罪。可就在这个时候,大祭司问耶稣:“你是基督吗?”耶稣说:“我是。”大祭司又惊奇又激动,就撕开了自己的衣服——耶稣竟然枉称自己是基督,那就可以给他定罪了。 “弥赛亚基督”这个概念为什么在这里如此重要呢?这跟以色列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从圣经旧约中许多次关于弥赛亚的预言中截取三位先知的预言来分享。 一、先知预言的弥赛亚 1.先知以赛亚的预言 以赛亚做先知的时候,以色列民族已经分裂成两个国家,一个是北国以色列,定都在撒玛利亚;一个是南国犹大,定都在耶路撒冷。当时南国犹大国的王叫亚哈斯,他正面临着内忧外患。内忧是他的兄弟以色列国要找他的麻烦,而且还联络了更北边的亚兰国,也就是今天的叙利亚,要发难南国。外患是他们东边的亚述帝国已经兵临城下,要夺取这个流奶与蜜之地。然而在这个时候,亚哈斯王却做了一个非常愚蠢的选择,他竟然联络亚述帝国一起去制衡以色列。于是,先知以赛亚带着神的托付与使命,多次向亚哈斯王发出谏言,希望他能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然而,不仅君王不听以赛亚的话,普通的百姓也不听他的话。 以赛亚书7章10-17节记载了耶和华神晓谕以赛亚,让他告诉亚哈斯王不要与亚述王在一起,亚述王拜假神,神必会败坏他们。可是亚哈斯王根本听不进去。于是以赛亚进一步对亚哈斯王说:“耶和华神命我告诉你,你可以向耶和华亲自祷告,求告一个兆头,会有一个神迹显示在你的面前”。亚哈斯王不但不求,还说出一个理由“我不试探神”。于是以赛亚预言说:“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到他晓得弃恶择善的时候,他必吃奶油与蜂蜜。因为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先,你所憎恶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见弃。耶和华必使亚述王攻击你的日子临到你和你的百姓并你的父家。自从以法莲离开犹大以来,未曾有这样的日子。”(赛7:14-17) 提到弥赛亚,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他是救世主,我们这些被救的人是受害者,我们受逼迫了、受屈辱了、受冤枉了,于是有一位救世主降临,把我们解救出来,使我们陈冤昭雪。然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弥赛亚不仅要把人从恶劣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他还要把人从自己的邪恶和悖谬中拯救出来。 2.先知弥迦的预言 弥迦与以赛亚差不多是同一个时期的先知。先知弥迦的预言针对的是另外一个君王希西家。当王朝过渡到希西家的时候,整个南国风平浪静。可就在此时,先知弥迦用他那双属灵的眼睛,看到了南国犹大的悲惨命运,于是他发出预言:“伯利恒以法他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弥5:2)对于今天的弟兄姊妹来讲,这个预言很容易理解,因为这一切都应验了,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神的计划。 接下来弥迦又预言到:“耶和华必将以色列人交付敌人,直等那生产的妇人生下子来。那时,掌权者其余的弟兄必归到以色列人那里。”(弥5:3)这是预言一位妇人要生下儿子,并且要拯救以色列。“他必起来,倚靠耶和华的大能,并耶和华他神之名的威严,牧养他的羊群。”(弥5:4)主耶稣自己也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约10:11)主耶稣在加利利、撒玛利亚、耶路撒冷,在许许多多地方,为那么多来接近他的人排忧解难,跟他们讲天上的福音,这是一个多么温暖的牧养的场景啊!先知接着说:“他们要安然居住;因为他必日见尊大,直到地极。这位必作我们的平安。”(弥5:4-5)每一次我们在主的圣所中,感受到的不正是这样的平安吗?我曾经问一位弟兄他信主的经过,他说:“我信主不是因为失恋,不是因为没钱,也不是因为有什么灾难。我是一个工程师,那天我走在海淀的街头,觉得很无聊,正好看到教堂就进去了。教堂当时是空的,没有其他人。我坐在椅子上,眼泪就突然流下来了,但我感到的是一种特别的平安。” 3.先知以西结的预言 到了以西结做先知的时候,以色列人即便认同过去那些先知们的预言,但已经来不及了,他们被掳到了巴比伦做奴隶。以西结发预言说:“主耶和华如此说:‘因你们的过犯显露,使你们的罪孽被记念,以致你们的罪恶在行为上都彰显出来。又因你们被记念,就被捉住。你这受死伤行恶的以色列王啊,罪孽的尽头到了,受报的日子已到。主耶和华如此说:当除掉冠,摘下冕,景况必不再像先前。要使卑者升为高,使高者降为卑。’”(结21:24-26)意思是说,你们这些被称为选民的,你们以为你们很高吗?我要让你们降为卑,我要让那些外邦人、不是你们血脉的人,从他们中间兴起我的选民,我要让他们从卑升为高。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不就见证了这样的预言吗?以西结接着说:“我要将这国倾覆,倾覆,而又倾覆,这国也必不再有,直等到那应得的人来到,我就赐给他。”(结21:27)谁是应得的人呢?就是神要兴起的那位弥赛亚,但他不是以一个君王的形像出现。就连今天的犹太人也知道那位将要来的弥赛亚不是一位君王,他不是他们历史上的拉宾总理,也不是今天很能打仗的内塔尼亚胡。就连内塔尼亚胡自己也去到哭墙,把纸条塞到墙缝里,盼望弥赛亚的到来。这位弥赛亚会是一个侠客吗?会是一位教书先生吗?会是一位哲学家吗?显然不是。之前有过那么多的先知,没有人肯听他们的。以色列人的悖谬、邪恶、软弱、情欲,注定了那位弥赛亚只能像耶稣那样,被人审判且钉在十字架上。 二、被审判的弥赛亚 这位叫耶稣的人被带到大祭司那里,他们要定耶稣的罪。他们首先找了一些见证人,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罪证。当大祭司问耶稣:“你是基督吗?”耶稣说:“我是。”不管他们怎么对待他,主耶稣一直不开口,但是当他们讲到弥赛亚、讲到基督的时候,主耶稣发声了,因为他就是为此而来,他就是弥赛亚,他就是基督。而审判耶稣的公会,恰恰是主耶稣要彰显他的荣耀、彰显他自己身份的场所。 主耶稣在被捕前说过三句关于他自己的非常重要的话。 第一句,主耶稣说:“因我知道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你们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约8:14)意思是说,你们不知道你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我是基督,我知道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位弥赛亚要拯救我们,好让我们这些信他的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第二句,主耶稣说:“不是我独自在这里,还有差我来的父与我同在。”(约8:16)这句话提醒我们,一个按照神形像所造的人,正确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寻求神与自己同在。谁愿意做一个孤儿呢?谁愿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呢?我们本是神按照他自己的形像所造的,可是却有很多人硬着心肠,不愿意认识他。 第三句,主耶稣说:“我是为自己作见证,还有差我来的父也是为我作见证。”(约8:18)后来又说:“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约8:24) 谁能想到,这位拯救全人类的弥赛亚,给犹太人带来希望的弥赛亚,反而被他的选民审判,并且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更让我们想不到的是,主耶稣自己所选召的门徒彼得竟然也三次不认他。第一次,大祭司的使女指着彼得说:“这个人素来也是同那人一伙的。”彼得怎么说?彼得说:“我不认得他”(参路22:56-57)。第二次,又有一个人看见彼得,说:“你也是他们一党的。”彼得回答说:“我不是”(参路22:58)。第三次,后来又有一个人“极力地说:“你实在是同那人一伙的,因为他也是加利利人。”彼得这一次的回答仍是“我不晓得你说的是什么”(参路22:59)。彼得因为惧怕,否定了自己的身份,否定了他是耶稣的门徒。 做耶稣的门徒门槛并不高。彼得只是个渔夫。耶稣呼召彼得的时候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太4:19),彼得就跟随他了。为什么彼得能做门徒?是神的恩典。神安排彼得住在加利利的湖边,安排他与主耶稣相遇。今天的我们能够认识耶稣,都是神从亘古以前就安排好的,是神赐给我们的恩典。 弟兄姊妹,那位要搭救我们的弥赛亚,居然被他要拯救的人钉在十字架上,就连跟弥赛亚朝夕相处、被弥赛亚看重的彼得也曾三次不认主。我们又做得如何呢?我们不也是常常不做我们该做的见证,由着那恶者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吗?有时候我们一天中还多次把我们的主耶稣钉在十字架上。耶稣说:“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帖前5:19),亵渎圣灵的罪是不可赦免的。我们当认真思想主的话,求他赦免我们,感动我们,引领我们。阿们!

    王教佺

4...
跳至
第 4 页,共 67 页